黄河岸边的 “盐味” 传奇:后墩村,一座用炊烟与烽火写就的文化地标

在黄河冲积而成的广袤平原上,有一个名叫后墩的小村庄。这里的每一粒盐、每一缕炊烟、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跨越时空的故事。从荒无人烟的新淤地,到升起第一缕人间烟火;从煮海为盐的古老技艺,到烽火台上传递的历史烽烟,后墩村宛如一本厚重的史书,诉说着黄河文化的深邃与绵长。

后墩村的历史,始于一场开拓之旅。多年前,老爷爷带着一家人,跨过黄河,越过沼泽,在这片杂草丛生的荒原上,点燃了第一缕炊烟,李家屋子的名号自此叫响。春去秋来,他们割野草、翻土地、播种子,在荒原上收获希望。随后,来自四面八方的逃荒者、避难者汇聚于此,地窝子里的篝火、土坯屋上的炊烟,渐渐勾勒出村庄的模样。而村名 “后墩” 的由来,更与一段尘封的历史紧密相连。明清时期,这里曾设有烽火墩,用于传递军情,守护着沿海的安宁,“墩” 字承载着岁月的沧桑。

后墩村的灵魂,藏在 “煮海为盐” 的古老技艺中。中国海盐业起源于山东,后墩村所在之地,便是重要的海盐产区。传说中的 “盐宗” 夙沙氏,在这里发现了制盐的奥秘,开启了煮海熬波的历史篇章。明清时期,利津的永阜盐场声名远扬,规模居山东八大盐场之首。永阜盐场的食盐粒大、味厚、坚固、洁白,其上品还曾专供曲阜孔府用于高级祭祀。那时,每年 55 万包盐从铁门关启运,顺大清河转京杭大运河外销,大清河也因此被称为 “盐河”。后墩村周边众多带 “灶”“滩” 字的村名,如谢家灶、曹家大滩等,都见证了当年盐业的繁荣,后墩村想必也曾是这盐业盛景中的一员。

然而,岁月的浪潮中,后墩村历经风雨。清光绪年间,黄河两次决口,永阜盐场被淹没,辉煌不再。但黄河文化的基因,早已深深融入后墩村的血脉。如今的后墩村,虽不见当年盐场的繁忙,却依然保留着独特的韵味。村中的老人们,还能讲述那些与盐、与烽火台有关的故事;年轻人则带着对家乡的热爱,用新的方式传承着这份文化。或许在某个清晨,漫步在后墩村的小路上,还能从淡淡的空气中,嗅到一丝历史的 “盐味”,感受到黄河文化的生生不息。

后墩村,这个黄河岸边的小村庄,用炊烟与烽火,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它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黄河文化的鲜活见证。从古老的制盐技艺到烽火传递的历史,从先辈的开拓到后辈的传承,后墩村的故事,是黄河文化长卷中一抹独特而绚丽的色彩,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铭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