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夏浒古村以十万株向日葵花海为笔,在千年古村的青砖黛瓦间绘就金色画卷,从”空心村”蜕变为网红打卡地,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晨雾还未完全散开时,夏浒古村的青石板路上已响起细碎的脚步声。72岁的周阿婆挎着竹篮往村口走,蓝布衫角沾着露水,竹篮里装着刚摘的南瓜和辣椒——这些要赶早市去镇里卖。但她今天走得格外慢,目光总往村东头那片坡地飘。
“阿婆,又去看你的’金娃娃’?”路过的背包客笑着打招呼。周阿婆笑得眼角的皱纹堆成菊瓣:”可不是金娃娃?前儿个还跟我念叨,说今年雨水足,向日葵能开得比去年更旺。”
沿着蜿蜒的章水河走,转过那棵要三个成年人才能合抱的老樟树,眼前忽然跃出一片金色海洋。十万株向日葵正以最热烈的姿态舒展着花盘,像被阳光吻过的金色麦浪,从坡顶一直漫到河边。花盘中央的管状小花已经褪成深褐,外围的舌状花瓣却燃烧得正艳,在晨风中翻涌出细碎的涟漪。
一、古村的”新生”:从”空心村”到”网红打卡地”
夏浒古村的故事,要从一块刻着”宋淳熙十二年”的青石碑说起。这座依章水而建的古村,曾是赣南通往闽粤的咽喉要道,明清时期商贾云集,留下36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宅、7座宗祠和2座古桥。但上世纪90年代后,年轻人陆续外出打工,古村渐渐成了”空心村”——青砖黛瓦的宅院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守着空荡荡的厅堂。
转机出现在2020年。村里来了位”90后”村支书小林,他翻遍县志发现:夏浒古村所在的赣县区,是”中国向日葵之乡”的核心产区,这里的气候、土壤特别适合油用型向日葵生长。”既然古村的青砖黛瓦是历史的底色,那向日葵的金黄,该是古村的未来。”小林带着村两委班子做了份《夏浒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其中最醒目的一条就是:在村东头200亩撂荒坡地上,种一片”会说话的向日葵花海”。
“刚开始村民都反对。”周阿婆回忆,”祖祖辈辈种的稻田改种花,能赚几个钱?”但当第一株向日葵幼苗破土而出时,质疑声渐渐变成了期待。村里的留守妇女成了第一批”花农”,她们跟着农业专家学施肥、除虫;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带着无人机回来帮忙喷洒生物农药;连80岁的老木匠都翻出压箱底的工具,帮着修复花海旁的百年老祠堂——那是要改造成”向日葵文化展览馆”的地方。
二、花海里的”时光密码”:古村与自然的对话
站在花海最高处的观景台往下看,会发现这片金色海洋暗藏巧思:靠近古宅的区域,向日葵种得稀疏些,露出飞檐翘角的剪影;临河的坡地则密成一片,让花盘倒映在章水河面上,形成”金波漾古渡”的奇景。最妙的是村口那株500年树龄的罗汉松,设计师特意在它周围种了矮生向日葵,松针的苍绿与花盘的明黄交织,像一幅天然的水墨小品。
“我们不是要破坏古村的原真性,而是让自然与人文互相成就。”负责花海设计的景观设计师小陈说。他指着花海中的一条石板路解释:”这条路由老石匠用古村的旧青石板铺就,每块石头上都刻着村民的名字——捐资的、出力的、义务讲解的。等花期过了,这些石头会被收集起来,铺成村里的文化步道。”
花海里还藏着许多”会说话的细节”:花田旁的木牌上,印着村民口述的”夏浒往事”:”我家阿爷当年在码头上扛盐包,脚印能踩出半条街””太奶奶的陪嫁箱底,藏着从广东带回的向日葵种子”;田埂上的小黑板,写着科普知识:”向日葵为什么总跟着太阳转?因为生长素在茎尖分布不均”;甚至连灌溉用的水车,都是用老宅拆下来的旧木料打造的,转动时会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像在哼一首古老的歌谣。
三、向日葵的”七十二变”:从花盘到产业链的乡村振兴
上午十点,花海入口的游客中心热闹起来。穿蓝印花布围裙的姑娘举着向日葵花束拍照,戴草帽的大叔推着独轮车卖现榨葵花籽油,还有非遗传承人在教游客用葵花秆编小蚂蚱。”我们的葵花籽是双低品种,榨出的油富含亚油酸,去年在农博会上拿了金奖。”村合作社负责人老何擦着额头的汗,”今年花海预计接待游客15万人次,光卖油、花束、文创产品就能给村集体增收80万。”
但最让村民骄傲的,是花海带来的”人才回流”。32岁的周敏以前在深圳做电商,今年春节回家看到花海,果断辞了工作:”我想把古村的向日葵做成品牌,线上卖葵花籽、葵花油,线下做沉浸式体验。”现在她的”夏浒向日葵旗舰店”已经开了两家,直播间里常能看到她举着花盘介绍:”你们看这个黑芯的,叫’黑珍珠’,榨出的油颜色金黄,香味特别浓……”
周阿婆的竹篮里,除了辣椒南瓜,还多了几小袋葵花籽。”前儿个有个城里闺女买了我家的菜,非说要跟我学晒辣椒干。”她把竹篮换了个肩,脸上的笑纹更深了,”现在的年轻人啊,就爱往村里跑。前几天还有个画家来画向日葵,说要画够一百张,办个’古村花事’展。”
四、太阳的孩子:在金黄里读懂生命的重量
午后的阳光最烈时,花海里忽然响起一阵银铃般的笑声。一群小学生排着队,举着自己画的向日葵,要把”画作”送给花田里的”花仙子”——其实是村里的志愿者阿姨。10岁的朵朵踮着脚,把画纸贴在一株向日葵上:”阿姨,这朵最大的花盘就是我!因为它每天都跟着太阳转,像我每天跟着老师学知识。”
周阿婆蹲下来,帮朵朵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刘海:”丫头,你知道向日葵为什么叫’朝阳花’吗?”不等回答,她指着花盘中央的管状小花:”这些小花谢了,就会结出瓜子。就像我们古村的人,不管走多远,根都扎在这片土里。”
暮色渐浓时,花海被染成琥珀色。有对老夫妻互相搀扶着走来,爷爷举着相机给奶奶拍照:”当年我们在夏浒村插队,你最爱蹲在田埂上看野菊。现在这里开了片向日葵,比那野菊好看多啦。”奶奶笑着应和,眼角的泪却落在了花盘上——那滴泪里,有青春的回忆,有岁月的沧桑,更有对当下生活的珍视。
章水河的晚风掠过花海,带起一片金色的波浪。周阿婆望着这景象,忽然想起年轻时听老人们说的话:”古村的魂,在青砖里,在木梁里,更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烟火里。”如今的夏浒古村,青砖黛瓦依然诉说着历史,而那片金色的向日葵花海,正用最炽烈的方式,续写着新的故事——关于传承,关于新生,关于一个村庄如何在时光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当最后一缕夕阳消失在地平线时,花海里的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暖黄的光裹着金黄的花,把古村的夜色染成了一幅流动的油画。周阿婆背着竹篮往家走,身后传来游客的赞叹:”这哪是农村?分明是人间天堂!”她回头笑了笑,没说话——因为她知道,真正的天堂,不在远方,而在脚下这片被阳光吻过的土地里,在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