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芜湖通过”渔光互补”项目,将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相结合,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推动了乡村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一、水上发电水下养鱼:一场颠覆传统的农业革命
在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上千块湛蓝的光伏板如棋盘般整齐排列在鱼塘上方,下方碧波荡漾的水域里,成群的鲢鳙鱼正欢快地游弋。这片看似寻常的鱼塘,正是安徽省首个”渔光互补”示范项目的所在地。项目负责人李伟指着监控屏幕介绍:”每块光伏板间距经过精确计算,确保水下光照强度维持在鱼类适宜生长的500-1000勒克斯范围内。”
这种”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创新模式,让传统鱼塘的亩均产值实现了几何级增长。数据显示,项目并网发电两年来,年均发电量达28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84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96吨;而改良后的立体养殖模式,使鱼类产量提升35%,优质鱼比例从40%提高到75%。更令人惊喜的是,光伏板的遮阳效果使夏季水温降低3-5℃,有效抑制了蓝藻爆发,水质综合指标达到Ⅱ类水标准。
二、三产融合:从单一养殖到多元共生的产业升级
在陶辛镇沙墩村的”渔光互补”基地,记者看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图景:上层光伏板阵列间,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水质监测无人机;中层养殖区,物联网传感器实时传输着溶氧量、pH值等数据;下层水域,循环水养殖系统正将净化后的水重新注入池塘。
“我们不再是单纯的养鱼人。”养殖大户王建国告诉记者,加入项目后,他的身份发生了多重转变:既是光伏电站的”渔场主”,通过土地入股获得稳定分红;又是生态农产品的品牌经营者,借助光伏板的遮阴效应培育出高品质的”光伏鱼”;还是乡村旅游的服务提供者,依托基地建设的科普长廊和垂钓平台,每年接待研学团队超过200批次。
这种产业融合模式正在产生惊人的乘数效应。据统计,项目带动周边3个行政村发展配套产业,形成”光伏+渔业+旅游+研学”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陶辛镇渔业总产值突破1.2亿元,较项目实施前增长210%;乡村旅游收入达3800万元,带动就业岗位800余个。更关键的是,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1.6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长35%。
三、技术突破:破解农业光伏融合的世界难题
在项目研发中心,工程师张磊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秘密武器”——智能清洗机器人和光伏板倾角调节系统。”传统光伏电站每季度需要人工清洗一次,我们研发的机器人可以自动识别板面污染程度,精准控制水压和清洗频率。”他指着正在作业的机器人说,”这套系统使发电效率提升8%,每年减少用水量1.2万吨。”
针对水产养殖的特殊需求,技术团队攻克了多项行业难题:通过CFD流体仿真优化光伏板布局,确保水面风速分布均匀;开发抗腐蚀铝合金支架,使用寿命延长至30年以上;创新”渔光互补”专用逆变器,实现发电效率与养殖需求的智能平衡。这些技术创新已获得12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3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更值得关注的是项目的生态价值。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监测数据显示,光伏板的遮阴作用使水面温度波动幅度减小40%,藻类生物量降低60%,为水生生物创造了更稳定的栖息环境。项目区发现的鱼类新品种”陶辛光唇鱼”,已成为当地生态修复的标志性物种。
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芜湖样本”
芜湖市的”渔光互补”实践,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乡村变革。在政策层面,市政府出台《”光伏+农业”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设立5亿元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技术创新和模式推广。目前,全市已建成”渔光互补”项目12个,总装机容量达85兆瓦,预计年发电量1.0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3.06万吨。
在社会效益方面,项目探索出”光伏收益+土地流转+务工收入+分红”的多元增收机制。以陶辛镇为例,村民通过土地入股获得12%的年化收益,参与电站运维获得技术工资,销售特色农产品实现增值收益。65岁的村民周大爷感慨:”以前守着鱼塘一年赚不到两万块,现在光是光伏分红就有8000多,加上养鱼和打工,年收入翻了两番。”
这种绿色发展模式正在向全国推广。芜湖经验入选国家发改委”乡村振兴典型案例”,项目技术标准被农业农村部纳入《全国渔业绿色发展规划》。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农业的认知——农田不仅可以生产粮食,还能成为清洁能源的生产基地;乡村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可以成为绿色发展的创新高地。
五、未来展望:迈向碳中和的乡村实践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芜湖的”渔光互补”正在谋划更大的蓝图。根据规划,到2025年将建成”千亩光伏+生态渔业”示范基地,配套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和零碳示范村。更令人期待的是,项目将与氢能产业结合,探索”光伏制氢+储能”的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绿色动能。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发电养鱼,更要打造乡村振兴的’绿色芯片’。”芜湖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表示,将通过”光伏+”模式串联起智慧农业、循环经济、生态旅游等新业态,让乡村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战场。可以预见,当越来越多的光伏板点缀在鱼塘之上,当清洁能源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一幅”水清、鱼肥、电足、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江淮大地徐徐展开。
芜湖的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经济振兴,而是生态、生产、生活的全面振兴。当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乡村沃土,当科技创新赋能传统农业,那些曾经沉寂的鱼塘,终将变成闪耀着绿色光芒的希望田野。这或许就是”渔光互补”带给我们的最深刻启示: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每一束阳光都能转化为发展的动力,每一滴水都能孕育出绿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