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秋粮产量形成关键期,我国农业遭遇“南北涝、中间旱”灾害挑战,农业农村部精准施策,河南等地多部门协同,通过分区应对、科技抗旱、财政支持等举措,全力战旱情、保秋收,守护国家粮食安全。

当前正值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期,我国农业灾害呈现”南北涝、中间旱”的复杂态势。农业农村部迅速响应,印发《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保秋粮丰收工作方案》,针对不同区域、灾种和作物精准施策,制定34条具体措施。这场秋粮保卫战,正上演着多部门协同、科技赋能、全民参与的”中国式守护”。
一、分区施策:精准应对三大主产区危机
黄淮地区正经历64年来最严峻高温考验。7月以来,河南、山东等地持续晴热少雨,驻马店、周口等豫南豫东地区41%的气象监测站点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在驻马店遂平县,70万亩玉米田急需浇灌,其中6万亩出现不同程度干旱,1.6万亩情况危急。当地启动抗旱应急响应,11座水库全部开闸放水,日出动喷灌滴灌设备1000多台,日浇灌面积达3万余亩。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指导农户采用节水喷灌技术——一台单程300米的喷灌机一天可浇地100多亩,较传统大水漫灌节省60%-70%的水资源。
华北、东北地区则面临暴雨洪涝威胁。预计8月北方大部降水偏多,洪涝灾害风险居高不下。当地坚持”排、散、管、促”综合措施:及时抢排积水以恢复土壤透气性,通过科学管理养护根叶,促进受涝作物恢复生长。这种因地制宜的应对策略,体现了我国农业防灾体系的精细化水平。
长江中下游重点防御高温热害。该区域中稻正值孕穗期,晚稻处于苗期,高温逼熟风险显著。气象部门预测,8月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局地中稻可能遭受灌浆结实影响。当地推行”以水调温、叶面喷施、防止早衰”技术路线,通过精细水分管理调节田间小气候,为作物生长营造适宜环境。
二、科技赋能: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碰撞
在遂平县的抗旱一线,80多岁的老人感叹:”从来没见过汝河的水位这么低过。”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今年旱情的极端性——全省7月平均气温达30.5℃,较常年偏高3.2℃,创64年来同期新高。面对极端高温(局部超40℃)、降水锐减(驻马店7月仅6毫米)、持续干旱(部分站点超30天无有效降雨)和地下水位骤降(平原区较上年同期下降3.81米)四大挑战,传统抗旱智慧与现代科技正深度融合。
喷灌滴灌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节水抗旱的”利器”。相比传统漫灌,这些技术不仅大幅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还通过精准灌溉减少土壤板结。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农技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科学用水,将每滴水的效益最大化。这种”土洋结合”的抗旱模式,既传承了农耕文明的智慧,又彰显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威力。
三、多部门联动: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
旱情就是命令,保秋收就是保民生。河南省农业、水利、气象、财政等多部门迅速形成合力:农业农村部门统筹调度115万眼机井,周口、驻马店通过财政补贴打应急井1.29万眼;水利部门6月下旬以来组织大中型水库引水11亿立方米,并调引黄河水支援周口等地;省农业农村厅派出18个秋粮工作指导组和9个抗旱督导组,深入田间实地解决问题。
这种多部门协同作战模式,展现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从气象预警到水利调度,从农技指导到财政支持,各环节紧密衔接,形成了一张严密的保障网络。财政补贴政策有效调动了地方积极性,而农业农村厅的督导组则确保了政策落地见效。
四、秋粮保卫战的中国经验
当前,我国秋粮生产面临严峻挑战,但同时也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从精准分区施策到科技节水抗旱,从部门协同到全民参与,这套”组合拳”体现了中国农业的韧性。遂平县每多浇一亩地,就为秋收增添一份希望;全国每多保住一季庄稼,就为粮食安全增添一份保障。
这场秋粮保卫战不仅关乎农民收入,更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我国通过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强化部门协同机制,正构建起更强大的粮食安全保障网。正如遂平县一位农技人员所说:”只要科学应对,每滴水都能转化为丰收的希望。”这正是中国农业面对挑战时最朴实也最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