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中的坚守与牵挂:北京村支书抢险失联后的村庄记忆

北京一村支书李建国在抢险中失联,村民们含泪回忆他平日里的付出与担当,他冒雨组织村民转移、加固桥梁,最终被洪水卷走,目前搜救工作正在进行,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村民心中。

2025年盛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了北京郊区。在肆虐的洪水中,一位普通村支书的英勇身影永远定格在了村民们的心中。当洪水退去,村庄逐渐恢复平静,但关于村支书李建国(化名)在抢险中失联的故事,却在村民们的泪水中久久流传。这个发生在京郊村庄的真实故事,不仅展现了一位基层干部在危难时刻的担当,更折射出中国农村基层治理中那些温暖而坚韧的力量。

暴雨突袭: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

7月下旬,北京遭遇了近年来罕见的强降雨天气。位于北京西郊的青山村,因地处山区与平原交界处,短短12小时内降雨量就达到了200毫米。汹涌的山洪顺着山势直泻而下,村东头的百年石桥在洪水的冲击下摇摇欲坠,下游的几户村民房屋随时面临被冲毁的危险。

“当时已经是凌晨两点,雨大得根本看不清路。”村民王大姐回忆道,”李书记穿着雨衣,打着手电筒挨家挨户敲门,组织大家往高处转移。”作为青山村的党支部书记,52岁的李建国在暴雨来临的第一时间就启动了应急预案。他清楚地知道,村东头的石桥是村民进出的必经之路,一旦垮塌,不仅会阻断交通,更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在李建国的组织下,村两委班子成员迅速分头行动。有的负责转移低洼地区的村民,有的负责查看河道水位,而李建国自己则冒雨赶往最危险的石桥地段。据村主任回忆,当时李建国说:”我是书记,我必须去最危险的地方。”

失联时刻:最后的背影

天亮时分,洪水仍在持续上涨。李建国和几位村干部坚守在石桥附近,指挥村民用沙袋加固桥墩,疏导水流。上午9点左右,上游突然冲下一棵直径半米的大树,直接卡在了桥洞中间。

“李书记立即组织我们砍树,防止桥被堵死。”参与抢险的村民小张哽咽着说,”他亲自爬上桥面,用绳子绑住大树,让我们在岸边拉。”就在大家齐心协力抢险时,一股突如其来的洪峰冲垮了桥边的堤坝,湍急的水流将正在桥上作业的李建国卷入其中。

“我最后看见李书记时,他正死死拽着那根绳子。”村民老李红着眼圈回忆,”他朝我们喊’先保大桥’,然后就被洪水冲走了。”据目击村民描述,当时的水流速度极快,浑浊的洪水中根本看不清人影。村应急队立即组织搜救,但湍急的河水让搜救工作异常艰难。

李建国的失联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庄。在村委会临时设立的救灾点,不少村民红着眼睛等待消息。”李书记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怎么说没就没了呢?”70多岁的张奶奶抹着眼泪说,”他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

村民记忆:点滴温情的永恒

在村民们含泪的回忆中,李建国这位基层干部的形象逐渐清晰。他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英雄,而是一个总是把村民放在心上的”当家人”。村里的贫困户李大姐记得,去年冬天她家屋顶漏水,是李建国带着村干部冒雪来修缮;放暑假回村的大学生小王说,李书记经常自掏腰包资助村里的贫困学生;就连村头小卖部的老板都说:”李书记从来不在我这儿赊账,但每次村里有急事,他总是第一个捐款。”

“他这个人啊,平时话不多,但做事特别实在。”村会计老陈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李建国这些年的工作:修缮村道2.3公里,改造灌溉水渠1.8公里,新建文化广场300平方米…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基层干部日复一日的坚守。

更让村民们难忘的是李建国对村庄发展的远见。三年前,当大多数人还只想着种地时,他就提出要发展乡村旅游。”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说他瞎折腾。”村主任说,”但现在看看,正是李书记的坚持,我们村才有了今天的农家乐和民宿,村民收入翻了一番。”

搜救与希望:永不放弃的努力

失联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组织了大规模的搜救行动。消防队员、武警官兵、蓝天救援队等专业力量陆续抵达,无人机、声呐设备等先进技术手段全部投入使用。在搜救现场,参与救援的武警战士小刘说:”我们一定会尽最大努力找到李书记,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村民们也自发加入到搜救队伍中。年过六旬的王大爷每天天不亮就来到河边帮忙,他说:”李书记是为我们才遇险的,我们不能光等着。”不少村民带着李建国爱吃的馒头和咸菜来到搜救现场,他们相信,他们的书记一定会平安归来。

截至发稿时,搜救工作仍在进行中。青山村的临时安置点里,村民们互相安慰着,等待奇迹的发生。村小学的教室里,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为李书记画了许多祝福的图画。”我希望李书记能平安回来,继续教我们种小树苗。”一个三年级的小女孩天真地说。

基层干部群像:平凡中的伟大

李建国的故事并非个例。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有千千万万像他这样的基层干部,他们默默无闻地坚守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他们可能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岗位上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他们可能没有豪言壮语,却用实际行动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平安。

在北京郊区的另一个村庄,村支书赵明(化名)在暴雨中同样连续奋战36小时,直到累倒在堤坝上;在南方某村,女支书刘芳(化名)在洪水中背着行动不便的老人转移,自己却被水泡得浑身起疹;在西部山区,一位老支书在泥石流来临时,挨家挨户敲门,救出了全村老小…

这些基层干部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国农村的发展与稳定,离不开这样一群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领头雁”。他们或许普通,却无比伟大;他们或许平凡,却闪耀着人性最光辉的光芒。

结语:永不褪色的记忆

在青山村村民的心中,李建国不仅仅是一位村支书,更是他们的亲人、朋友和主心骨。他的失联让整个村庄陷入悲痛,但村民们相信,他们的好书记一定会平安归来。即便最坏的情况发生,李建国为村庄所做的一切,也将永远铭刻在村民们的心中。

这个夏天,一场暴雨让我们记住了许多平凡英雄的名字。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在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主义的坚守;在平凡岗位上,同样可以书写不平凡的人生。李建国们的故事,是关于责任与担当的故事,是关于奉献与大爱的故事,更是关于一个时代基层干部群像的生动写照。

当洪水退去,村庄终将重建;当悲痛过后,生活仍将继续。但那些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身影,那些在平凡岁月里默默坚守的灵魂,将永远成为我们心中最温暖的力量。正如一位村民所说:”李书记走了,但他的精神会一直留在青山村,激励着我们把村庄建设得更好。”这或许是对一位基层干部最好的纪念。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