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去郊区化”战略:8县市新城崛起背后的城市发展逻辑​

成都通过召开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大会,正式将8个位于城市外围的县市新城纳入重点发展版图,以”去郊区化”战略推动全域协同发展,破解市域发展不平衡难题,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探索超大城市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的新路径。

6月24日清晨,成都市委机关小礼堂内,一场关乎城市未来格局的重要会议正在召开。成都市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大会将镜头首次聚焦简阳、都江堰、彭州等8个位于城市最外圈的县市新城。这一举动背后,折射出成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城市发展范式转变——从”中心-外围”的传统模式,转向全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称谓之变:从”郊区”到”新城”的语义革命

会议最引人注目的变化莫过于”郊区”二字的消失。这一称谓变迁绝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承载着成都对城市空间认知的根本性转变。随着成蒲铁路等交通网络的建设,崇州、大邑等曾经的”远郊”如今17分钟即可直达成都西站,”郊区”在物理距离上的疏离感正在消解。更深刻的是,这些区域经济总量已占全市18%,近三年年均增速保持在6%左右,6个县市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发展落后”的标签已难以服众。

这种称谓转变背后是城市发展理念的升级。当”郊区”被重新定义为”新城”,意味着这些区域不再是被动的边缘地带,而是承载着城市功能疏解、产业梯度转移和生态价值转化的战略空间。正如城市规划学者所言:”‘新城’概念强调的是发展潜力和功能定位,而非地理位置的远近。”

经济版图重构:8县市新城的崛起密码

拆解这8个县市新城的发展图谱,可以清晰看到成都经济地理的重构轨迹:

  • 崇州作为都江堰精华灌区腹地,其农业创新模式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 大邑凭借西岭雪山这一独特IP,连续六年跻身全国县域旅游百强,将自然禀赋转化为经济优势;
  • 金堂更是以工业突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曾连续多年领跑成都各区县,入选全国百强县榜单。

数据显示,8县市新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从2016年的19.9%提升至2023年的23.5%,经济总量增长近20%。彭州、金堂GDP突破700亿元,与中心城区差距显著缩小。这种变化印证了一个判断:成都的经济重心正在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扩散。

战略深意:破解发展不平衡的城市棋局

成都此番布局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尽管8县市面积占全市约2/3,但经济贡献度与其空间占比仍不匹配。这种不平衡既是发展难题,也是潜力所在。今年的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支持简阳、彭州、邛崃打造市域副中心,2月发布的”产才政策包”集成供给政策支持,更早的区(市)县跨区域结对联动行动,都指向一个目标:构建多极支撑的城市发展格局。

城市经济学家指出:”成都正试图通过’去郊区化’战略,打破传统中心城区垄断发展资源的局面,形成’众星拱月’的区域协同网络。”这种转变不仅关乎经济数字,更是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推进,从要素集聚转向功能疏解。

生态与发展:新城建设的平衡术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8县市新城面临着双重使命:既要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又要守护成都最重要的生态本底。这种”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要求,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崇州的农业创新、大邑的生态旅游、金堂的绿色工业,已经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此次大会释放的信号表明,成都将赋予这些区域更大的自主权,在绿色发展框架下探索差异化发展模式。正如一位参会官员所言:”新城建设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要在生态约束下重构发展逻辑。”

未来图景:县域经济的成都样本

放眼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成都的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外围区域活力,依托特色资源培育竞争优势,借助交通改善重塑空间关系。这种”去郊区化”战略本质上是一场空间生产方式的革命——将边缘地带转化为价值高地,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随着8县市新城从”郊区”到”新城”的蜕变,成都正在书写一个超大城市全域协同发展的新范式。这不仅是城市空间的重新编码,更是一场关于发展公平与效率的深刻实践。在”米袋子””菜篮子”与”后花园”的多重角色中,这些新城正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平衡点,为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着坚实支撑。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