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各大展会撤展期间,“李鬼”快递混杂其中,通过伪装身份、模糊报价等手段欺诈展商,暴露出行业供需矛盾、管理滞后等问题,亟待构建规范透明的展会物流体系以保障展商权益。

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热闹非凡的烘焙展刚刚落幕,河北展商王先生却为两个电动拉杆箱的”天价”快递费头疼不已。他随手从展位上拿的一张”顺丰”名片,最终让他支付了远超官方价格数倍的运费,更令人震惊的是收件人信息竟被篡改。这并非个例——在上海各大展会上,类似的”李鬼”快递陷阱正成为困扰参展商的顽疾。
一、展会现场:真假快递混杂的灰色地带
5月中旬的烘焙展上,王先生遇到的”顺丰”快递员全程未提价格,次日却报出每个箱子230元的”天价”。更令人担忧的是,收件信息被篡改,王先生无法以收件人身份维权。类似遭遇也发生在半导体从业者龚先生身上,他面对的”顺丰物流”不仅索要1180元天价运费,还拒绝顺丰到付和中通等正规渠道,最终被迫支付150元”辛苦费”才解决问题。
记者实地探访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发现,展会现场快递服务乱象丛生:
- 真假快递员混杂:展位上塞满印有”快递”字样的名片,大多配个人微信二维码,难辨真伪
- 官方渠道不便:顺丰等正规快递需展商自行打包送至展馆外收发点,流程繁琐
- 管理存在漏洞:主办方虽设官方运输代理,但不提供上门服务,安保人员坦言”防不胜防”
二、价格欺诈手法揭秘:”李鬼”快递的生财之道
通过对比王先生和龚先生的案例,可以梳理出”李鬼”快递的典型欺诈手法:
- 伪装正规:使用印有知名快递品牌字样的名片,穿着类似工服
- 模糊报价:揽件时不提价格,事后报出远超市场价的运费
- 信息篡改:擅自更改收件人信息,切断展商与正规快递的联系
- 拒绝正规渠道:以”场馆合作渠道”为由,拒绝顺丰到付等正规支付方式
- 心理施压:利用展商急于寄送展品的心理,制造”不接受就耽误时间”的假象
数据显示,这些”李鬼”快递的报价往往比官方价格高出3-5倍,部分极端案例甚至达到10倍以上。
三、行业顽疾:展会物流服务的深层问题
展会快递乱象背后,折射出行业深层次矛盾:
- 供需矛盾:展商有紧急寄件需求,官方渠道难以满足”上门+快速”要求
- 管理滞后:展馆对发名片揽件行为缺乏有效监管手段
- 法律空白:对冒充快递、恶意加价等行为缺乏明确处罚标准
- 信息不对称:外地展商对上海本地物流市场不熟悉,易被”宰客”
市商务委虽建议优先使用主办方指定服务商,但实际执行中存在”远、贵、不便”等问题,导致展商被迫选择风险更高的”灵活服务”。
四、治理建议:构建规范透明的展会物流体系
针对这一顽疾,多方建议构建更规范的展会物流体系:
- 平台化整合:由主办方或第三方平台整合快递资源,提供统一上门揽件服务
- 身份认证系统:建立快递人员身份查验机制,发放官方认证标识
- 价格公示制度:强制要求快递服务明码标价,禁止临时加价
- 投诉快速通道:设立展会物流投诉专线,建立快速处理机制
- 信用惩戒机制:对违规快递企业和个人建立”黑名单”,实施行业禁入
五、国际经验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参考国际会展之都的做法:
- 德国汉诺威:设立官方物流服务中心,提供标准化包装、运输一条龙服务
- 美国CES:与UPS等快递巨头合作,在展馆内设立固定服务点
- 日本东京:采用电子标签系统,实现展品全程可追溯
结语:守护会展经济”最后一公里”
展会快递乱象不仅损害展商利益,更影响上海作为国际会展之都的形象。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主办方、快递企业和展商多方合力:政府应加强监管和立法;主办方需完善服务配套;快递企业要自律;展商则要提高警惕。只有构建规范、透明、高效的展会物流体系,才能真正守护会展经济的”最后一公里”,让上海会展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