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牧业经济学院7名大学生在图书馆合力救助晕倒同学,有人用手指充当咬合垫,有人紧急联系救援,团队协作完成生命接力,展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与人性光辉。

图书馆的午后总是宁静的,但一声惊呼打破了这份平静。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一名同学突然晕倒在地,牙关紧咬,情况危急。7个原本素不相识的年轻人迅速集结,用一场默契的”生命接力”,上演了一幕感人至深的急救故事。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校园救援,更折射出当代青年面对突发事件时的责任担当与人性光辉。
一、生死瞬间:用血肉之躯充当”咬合垫”
“快!他在咬牙齿!”2023级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牛浩冉拨开人群时,看到晕倒的同学正牙关紧咬。急救知识瞬间在他脑海中闪现——癫痫或晕厥时的强直发作,最危险的就是舌咬伤。没有专业的咬合垫,没有多余的思考时间,他猛地将自己的大拇指塞进同学齿间,用血肉之躯充当”缓冲垫”。
120电话那头的指导声、周围同学的急促呼吸、指骨传来的阵阵剧痛……这一分钟漫长得像一个世纪。直到救护车的鸣笛声由远及近,牛浩冉抽回手指时,指腹已泛出青紫,第二天更是肿得无法弯曲。”当时满脑子都是’别咬到舌头’,疼不疼根本顾不上。”这个00后男生挠着头,说得轻描淡写。他的手指成为了最朴素的急救工具,也成为了连接生与死的桥梁。
二、团队协作:7人小分队的生死时速
这场救援中,每个身影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最先发现异常的孙铜,第一时间喊来帮手;市场营销专业的李汶泽飞奔着找老师;保险专业的刘湘宜一边拨120,一边联系校医院,语速快得像在”抢时间”;耿花臣和杨亚林则一路狂奔到校门,生怕救护车找不到路;学生管理员常碧颖守在现场,轻声安抚周围慌乱的同学。
最令人动容的是从五楼到一楼的那段楼梯。软件专业的杨亚林二话不说背起晕倒的同学,狭窄的楼梯间里,他弓着背一步一顿,身后是同学和老师组成的”人墙”,有人托着伤者的腿,有人护着腰,生怕颠簸加重病情。”多走快一秒,就多一分希望。”杨亚林的T恤被汗水浸透,声音却异常坚定。这段楼梯不仅是物理上的通道,更是连接希望的生命之路。
三、平凡英雄:善良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
当救护车呼啸而去,这群年轻人默默散开,回到各自的座位或课堂。有人手上留着咬痕,有人腿还在发软,但没人觉得自己是”英雄”。”换作谁都会这么做的。”牛浩冉的话道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在”事不关己”的论调偶尔泛起的当下,这7个大学生用行动证明:善良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默契是藏在细节里的温暖。
他们或许不是医学专业的”科班生”,却用最朴素的协作,完成了一场教科书级的急救。从发现异常到实施急救,从联系医院到护送患者,每个环节都衔接得如此自然流畅,仿佛他们已经排练过无数次。这种默契不是偶然,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善良与责任感。
四、校园记忆:最珍贵的青春印记
如今,晕倒的同学已康复返校。而那个被牙齿咬过的指印、那道从五楼延伸下来的”生命通道”,成了这所校园里最珍贵的记忆。它告诉我们,青春最动人的模样,从来都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在他人需要时,敢挺身而出的勇气,和愿并肩前行的温暖。
这7个年轻人的行动,不仅挽救了一个生命,更传递了一种精神。在当今社会,当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时,这种见义勇为、互帮互助的精神显得尤为珍贵。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善良与担当从未过时,而是应该被永远传承的美德。
五、社会启示:让急救知识成为必修课
这起事件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如果每个大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或许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会有更多的人挺身而出。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让每个年轻人都能在关键时刻成为生命的守护者。
同时,这起事件也展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紧急情况下,单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当多人齐心协力时,就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这种团队精神不仅适用于急救现场,也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品质。
结语:青春最美的模样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这7个年轻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青春最美的模样。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人性的光辉。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样的正能量故事尤为珍贵,它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还是有人愿意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援手。
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校园救援,更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课。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要保持善良与勇气,因为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他人生命中的”急救者”。让我们记住这7个年轻人的故事,也记住他们留给我们的启示:青春最美的模样,就是在他人需要时,敢挺身而出的勇气,和愿并肩前行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