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收季,山西“吨半粮田”的科技种植、甘肃无人机“一喷三防”作业、江西绿色生产模式及广西桃李基地的科学管护等,展现出绿色生产与科技赋能交织下的田间丰收景象。

2025 年夏收时节,从黄土高原到江南水乡,从河西走廊到岭南丘陵,神州大地的田野上涌动着科技与绿色交织的丰收浪潮。山西河津的 “吨半粮田” 刷新产量纪录,甘肃民勤的无人机织就防护网络,江西农田的绿色种植模式提质增效,广西果园的 “金果子” 缀满枝头,一幅现代农业的立体画卷正徐徐展开。
三晋大地:科技重塑黄土地的产量基因
在山西河津市黄汾 10 万亩粮食示范基地,2000 亩 “吨半粮田” 正接受着农学家的严苛检验。种粮大户侯金龙的 500 亩试验田曾是黄河滩典型的沙土地,漏水漏肥的特性让老辈人直摇头。而今,农技人员带来的 “滴灌 + 水肥一体化 + 密植栽培” 技术组合拳,像给土地注入了智能芯片 —— 滴灌系统如毛细血管般精准输送水分,每亩节水超 40%;水肥一体化设备将化肥用量压减 30%,却让养分吸收效率提升 50%;密植栽培技术通过株距算法优化,使单位面积穗数增加 20%。
连片种植的优势在收割环节尽显锋芒。15 台配备自动调节割台的联合收割机组成钢铁方阵,1 万斤容量的粮箱减少了卸粮频次,单机日作业效率提升 30%。更令人称奇的是减损服务小分队,他们携带激光测损仪穿梭田间,通过 AI 算法分析麦粒遗漏轨迹,指导机手将收割损失率控制在 1.2% 以下,较传统作业降低 0.8 个百分点。这片曾被视作 “中低产田” 的土地,如今亩产稳定在 750 公斤以上,”吨半粮田” 的目标已触手可及。
河西走廊:无人机编织空中防护网
当山西的麦浪泛金时,甘肃民勤的麦田正经历着 “一喷三防” 的关键守护。在大坝镇田斌村的千亩麦田上空,六架植保无人机组成编队,以每秒 8 米的速度低空飞行。旋翼产生的下压气流将雾化药剂均匀推送至麦穗基部,相比传统人工喷施,雾滴覆盖率提高 40%,而药剂用量减少 25%。
“一喷三防” 绝非简单的药剂混合。农技人员根据卫星遥感数据和田间墒情监测,为每块田定制配方:丙环唑防治锈病,吡虫啉杀灭蚜虫,氨基酸叶面肥增强抗逆性,再辅以生长调节剂延缓叶片衰老。这种精准配方让小麦灌浆期延长 3-5 天,千粒重增加 2-3 克。民勤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数据显示,实施无人机作业的区域,亩均增产达 15%,而作业成本较人工降低 60%。昔日靠天吃饭的河西走廊,如今正用科技重新定义 “风调雨顺”。
赣鄱沃野:绿色生产链串起生态与效益
江西的夏种现场演绎着现代农业的绿色哲学。在宜春市袁州区南庙镇,插秧机行进时,侧深施肥装置同步将缓释肥注入秧苗根部 5 厘米处,这种 “同步式营养供给” 让氮肥利用率从 35% 提升至 50%,每亩减少化肥施用 8 公斤。在金溪县的稻田里,刚投放的麻鸭正扮演 “生态卫士” 角色,它们每天能吃掉 300 只害虫和 200 克杂草,排泄的粪便相当于 20 克有机肥,使这里的水稻获得欧盟有机认证,收购价较普通大米高出 40%。
南昌市新建区的病虫害监测点堪称 “农业 CT 室”。11 个田间监测点配备多光谱相机,5 分钟扫描一次作物生理指标;自动虫情测报灯每晚诱捕昆虫,AI 识别系统可在 10 分钟内完成虫种鉴定和数量统计。这套 “天 – 地 – 空” 立体监测网络,让病虫害预警准确率达到 90% 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 35%。从育秧到收割,江西在 70 多个示范片构建起全链条绿色生产模式,带动全省水稻亩均节本增效 200 元以上。
岭南果香:科技让 “金果子” 更甜
当北方忙着夏收时,广西全州的 4 万亩桃李已进入甜蜜收获期。在两河镇鲁水村 “红色果乡” 基地,果农们正用手持糖度仪检测桃子甜度 ——16.5 度的数值意味着达到出口标准。这得益于专家团队推行的 “三控” 技术:控梢促花技术使坐果率提高 25%,控肥增甜方案让可溶性固形物增加 2 个百分点,控产提质措施则将单株产量控制在 30 公斤以内,确保果实大小均匀。
产后处理环节同样充满科技感。新建的气调保鲜库能将桃李保鲜期延长至 45 天,冷链物流车配备 GPS 温控系统,误差不超过 0.5℃。两河镇党委书记介绍,通过 “专家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这里的优质桃李年产量达 2 万吨,电商销售占比超 30%,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 1.5 万元。曾经的山区贫困村,如今因一颗颗科技赋能的 “金果子”,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振兴路。
从山西的吨半粮田到广西的亿元果园,这个夏收季展现的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农业发展范式的变革。当滴灌系统在黄土高原勾勒出水网,当无人机在河西走廊书写农艺,当生态循环在江南田野绘就画卷,中国农业正以科技为笔、绿色为墨,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着新的丰收史诗。这些田间地头的创新实践,不仅保障着 “中国饭碗” 的成色,更昭示着现代农业的未来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