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生命线:玉树暴雪中的救援交响曲

青海玉树六月飞雪中,交警与受困群众携手谱写生命救援赞歌,在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上,用专业与温情融化了严寒,诠释了守望相助的人间大爱。

2025年6月8日凌晨,当中国大部分地区已步入初夏时节,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清水河镇却迎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强降雪。这场六月飞雪在短短几小时内便让西丽高速部分路段积雪堆积,路面湿滑难行,最终导致150余辆各类车辆、220余名司乘人员被困于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这场看似平常的自然天气事件,却在高原交警与受困群众的互动中,演绎出一曲动人心魄的生命救援交响曲。

凌晨5时许,称多县交警大队清水河中队值班室的电话铃声划破了黎明的寂静。第一个报警电话来自一位货车司机,声音里夹杂着高原风雪特有的呼啸声:”我的车打滑横在路中间了,后面已经堵了十几辆车…”接到报警后,清水河交警中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中队长索南达杰迅速召集所有值班警力,同时通知公路养护部门准备融雪剂和除雪设备。在高原地区工作多年的索南达杰清楚,六月雪虽然罕见,但融化速度也快,必须抓住这个时间窗口迅速行动,否则积雪融化后再次冻结将形成更危险的黑冰路面。

上午7时30分,由12名交警组成的救援队伍分乘3辆警车抵达现场。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长达3公里的路段上,各种车辆像被按了暂停键一般停滞不前——有满载货物的大货车,有运送建材的工程车,有牧民的小型皮卡,还有几辆外地游客的越野车。积雪最深处已达15厘米,部分车辆轮胎已完全陷入雪中。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天色渐亮,雪后初晴的高原阳光直射积雪,部分路面开始出现融化迹象,形成了一层薄冰,使得情况更加复杂。

交警们立即兵分三路展开救援:第一组负责现场交通指挥,在拥堵路段两端设置警示标志,引导车辆有序停靠;第二组开始抛洒融雪剂,重点处理坡道和弯道等关键路段;第三组则徒步检查每辆受困车辆的情况,优先救助老人、儿童和有高原反应症状的乘客。交警才仁文毛发现一辆旅游大巴上有几位老人出现头晕、呼吸急促等高原反应症状,立即将他们转移到警车上取暖,并提供了随身携带的便携式氧气瓶。

在救援过程中,交警与受困群众之间的互动令人动容。当交警洛桑次成发现一辆货车因燃油即将耗尽无法持续供暖时,立即协调附近车辆为其提供备用燃油;藏族交警扎西才让用流利的汉语和藏语双语安抚受困群众的情绪,特别照顾几位语言不通的外地游客;而几位受困的当地牧民也自发加入救援队伍,用随车携带的铁锹帮助清理积雪。这种警民携手、共克时艰的场景,在银装素裹的高原上绘就了一幅温暖的画卷。

随着救援工作的推进,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细节浮现出来:交警们将自己的备用干粮分发给受困群众;一位藏族阿妈从行囊中取出热乎乎的酥油茶,分给救援人员和周围的旅客;几位货车司机主动协助交警推车,帮助打滑的小型车辆脱困。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在海拔4000多米、气温零下的环境中,却蕴含着巨大的温暖力量。

技术手段的运用也为救援提供了有力支持。交警利用无人机对拥堵路段进行全景拍摄,准确掌握整体情况;通过车载气象监测设备实时跟踪路面温度和湿度变化;指挥中心根据现场传回的数据,科学调度救援力量和物资。现代科技与传统经验的结合,使得救援工作更加高效精准。

下午1时20分,经过近6个小时的连续奋战,随着最后一辆受困车辆在交警引导下安全驶离,西丽高速清水河段终于恢复畅通。这场突如其来的六月雪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这在高海拔地区堪称一个奇迹。当交警们收拾装备准备撤离时,许多受困群众自发地按响喇叭表示感谢,有几位游客甚至下车与救援人员合影留念,记录下这段不平凡的经历。

回顾这场救援行动,其成功绝非偶然。玉树州近年来不断加强高海拔地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定期开展多部门联合演练,提升极端天气应对能力。交警队伍中80%以上是本地藏族干警,他们熟悉高原气候特点,精通双语沟通,更懂得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开展救援工作。此外,沿线设立的多个应急物资储备点,也为快速救援提供了物质保障。

这场六月飞雪中的救援行动,不仅展现了高原交警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更彰显了在极端条件下人性的光辉。当自然展现出它严酷的一面时,人类用团结、勇气和智慧作出了最好的回应。在气候异常频发的今天,玉树雪域上的这场生命救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应对突发危机的鲜活样本——专业预案、快速反应、科技支撑、人文关怀缺一不可。

雪后初晴的清水河镇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但这段警民同心抗击风雪的感人故事,将长久地留在亲历者的记忆中。正如一位受困游客在感谢信中所写:”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我不仅看到了最壮丽的雪景,更感受到了最温暖的人心。”这或许就是对这场救援行动最好的诠释——在极端环境的考验下,人性的温度足以融化最厚的积雪。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