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成都非遗博览园的上空响起激昂的锣鼓,四头身披金鳞的 “麒麟” 如破云而出的祥兽,踏着鼓点腾空跃起。它们时而昂首嘶鸣,时而俯身盘旋,灵动的身姿与铿锵的节奏完美交融。5 月 28 日,在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式上,来自深圳坪山的省级非遗项目 “坪山麒麟舞” 惊艳全场,用一场跨越三百年的东方美学盛宴,让世界看到了深圳非遗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

这震撼人心的表演背后,是一段绵延近三百年的文化传承史。明末清初,起源于山西五台山的麒麟舞,跟随南迁的客家人扎根深圳坪山。历经岁月打磨,它巧妙融合农耕文明与武术精髓,形成 “外呈刚劲、内合阴阳” 的独特风格。春耕时,麒麟舞模拟播种收割场景,传递丰收祈愿;节庆里,它化身祈福使者,将祥瑞安康带给千家万户。每一次腾跃、每一个甩尾,都凝聚着客家人的生存智慧与精神信仰。2013 年,坪山麒麟舞入选省级非遗名录,从此踏上了从客家村落走向世界舞台的非凡旅程。
在新时代,坪山区为这项古老技艺注入了创新活力。以 “活态传承” 为核心理念,构建起 “数字化保护 + 校园传承 + 科技赋能” 的立体化发展体系。深圳大学携手当地非遗传承人,打造全国首个麒麟舞数字化工程。通过高精度动作捕捉技术,将传承人的一招一式转化为数字档案,建立起包含 10 万余字口述历史的珍贵数据库,让麒麟舞的神韵得以永恒留存。与此同时,“非遗进校园” 工程结出累累硕果。平均年龄仅 10 岁的 “小麒麟少儿艺术团”,大胆创新,将客家童谣与麒麟舞相结合,创编的《长守谣》在省级舞蹈大赛中斩获铜奖,让古老技艺在新生代手中焕发勃勃生机。
坪山区还积极探索 “非遗 +” 融合发展路径,让麒麟舞融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社区里,白发苍苍的老艺人耐心教授孩子们扎马步、学舞步;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文麒麟” 以柔中带刚的创新演绎惊艳四座;深圳技术大学国际周上,外国留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学习 “麒麟步”,欢声笑语中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此次在成都国际非遗节,坪山麒麟舞与 60 余个国家的非遗项目同台竞技,更是将 “非遗 + 科技 + 教育 + 旅游” 的多元生态体系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客家村落的民俗表演,到闪耀国际舞台的文化瑰宝,坪山麒麟舞的每一步跨越,都彰显着深圳非遗保护的智慧与决心。它不仅是三百年客家文脉的生动写照,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鲜活样本。当金麟舞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精彩的表演,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永续传承、走向世界的璀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