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笼罩群山,贵州省湄潭县高台镇的茶青市场却热闹非凡。竹篓里嫩绿的茶芽堆成小山,阳光炙烤后的茶香混着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勾勒出一幅鲜活的丰收图景。一位茶农匆忙卸下摩托车上的竹篓,小跑着挤进排队的人群 —— 在这里,每一片鲜叶都承载着希望,每一秒等待都关乎收成。谁能想到,二十年前,这片土地上的 “幸福” 还只是个模糊的概念,而如今,它正随着茶香,从深山走向世界。

故事要从 2003 年说起。彼时,35 岁的福建制茶人叶文盛为寻 “一杯好茶”,一头扎进了湄潭县的深山。这座 “中国名茶之乡” 虽有着深厚的红茶历史底蕴,却因工艺失传,陷入沉寂。叶文盛看中了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唤醒沉睡的 “湄红”。2007 年,经过无数次尝试,他融合福建与祁门红茶工艺,创新出 “遵义红” 红茶制作技艺,为这片土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叶文盛的儿子叶章涛,在茶香中长大。年少时,茶叶是他赚取零花钱的途径,也是分隔他与父母的 “阻碍”。2008 年,第一次来到金花村的叶章涛,被眼前的贫困景象震惊:透风的屋子、潮湿的棉被、不通水的生活,与他记忆中 “茶叶带来幸福” 的概念相去甚远。然而,父亲那句 “这片土地值得”,却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大学毕业后,叶章涛毅然接过父亲手中的 “接力棒”,回到湄潭,开启了自己的 “幸福接力”。
创业之路充满荆棘。2013 年,叶章涛在高台镇流转 700 多亩荒山,引进优质茶树品种,却遭遇村民的质疑与抗拒。免费送苗无人问津,收下的茶树苗也大多被随意处置。面对挫折,叶章涛没有放弃,他用抬高茶青收购价的方式,让村民们看到了真金白银;开设培训基地,手把手教村民种茶采茶;日复一日的坚持,终于打动了乡亲们。如今,高台镇的茶园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曾经的省级一类贫困乡镇早已摘掉 “穷帽子”,迈向小康。
在叶章涛的茶园里,处处都是 “幸福” 的缩影:聋哑姑娘金凤用娴熟的双手采摘茶叶,重获生活的尊严;采茶工黄大兴即便被马蜂蛰伤也不停歇,坚信勤劳能换来好日子;留守妇女梁敏既能赚钱又能陪伴孩子,不再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 这些平凡人的 “小幸福”,汇聚成叶章涛坚持的动力。
如今,35 岁的叶章涛带领着一群年轻的 “追茶人”,为传统茶产业注入新活力。智慧茶园里,温湿度实时监测;智慧车间中,大数据模型赋能生产;直播间里,“遵义红” 的茶香飘向全国;新茶饮市场上,黔茶配方成为年轻人的新宠。而湄潭县检察院的保驾护航,更为产业发展筑牢了根基。
从父辈的筚路蓝缕,到年轻一代的创新突破,这片大山见证了 “幸福” 的传承与生长。当茶香穿透云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杯好茶的诞生,更是一群年轻人用青春和热血,在青山间书写的 “幸福答卷”。他们接过时代的接力棒,让荒山变金山,让梦想照进现实,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 “幸福之路”。
这篇新闻展现了湄潭县茶产业在叶氏父子及年轻一代努力下的发展历程。如果你对内容详略、语言风格等有其他想法,欢迎随时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