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高考谣言风波:当”寒门逆袭”撞上”流量陷阱”,谁在消费学子的未来?

凉山布拖县网民发布“两姐弟考上清华北大借不到学费”的谣言,经当地公安、教育等部门核实为不实信息,目前已介入调查处理。

7月的凉山,索玛花正开得热烈。布拖县的阿依(化名)攥着高考准考证站在村口,望着远处县城的方向——那里有她心仪的师范大学校园。和她一起等待的,还有同父异母的妹妹阿果(化名),这个总爱拽着她衣角的小姑娘,前几天刚在电话里说:”姐,我要是考不上北大,就跟你去读师范。”

这样的对话,本应是凉山学子最普通的夏日剪影。直到8月20日,一条”凉山布拖县两姐弟分别考上清华北大,单亲父亲连学费都借不到,同父异母妹妹伸援手”的消息在社交平台疯传,阿依和阿果的生活被突然拽进了舆论漩涡。

一、”逆袭神话”刷屏:从”感动全网”到”全网质疑”

这条由网民”阿木尔哈”发布的图文消息,配着一张模糊的”录取通知书”照片,文字描述得绘声绘色:”布拖县拖觉镇的吉伍木果(哥哥)被清华大学录取,妹妹吉伍阿依(注:原文如此)被北京大学录取,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全家靠低保生活。哥哥拿到通知书后蹲在门槛上哭,说’学费要20万,我去工地搬砖’,妹妹知道后偷偷翻出压箱底的3000块,塞给哥哥……”

消息发出后,评论区瞬间被”泪目””破防””这才是真正的寒门贵子”等留言淹没。有网友自发发起募捐,不到24小时就筹集了8万余元;更有教育机构私信联系”阿木尔哈”,表示愿意资助兄妹俩的学费。直到8月25日,凉山州教育局工作人员在巡查网络舆情时,发现了这条异常火爆的信息。

“我们第一时间联系了布拖县教体局,调取了今年所有高考考生的录取数据。”凉山州教育考试院院长马海阿加回忆,”系统里根本没有’吉伍木果”吉伍阿依’这两个名字的清华、北大录取记录。”随后,州网信办联合公安部门介入调查,发现发布者”阿木尔哈”的账号注册地为西昌市,实名认证信息显示其是一名28岁的无业人员,此前有过因发布虚假信息被平台警告的记录。

二、谣言背后的”流量密码”:情感绑架与利益驱动

经警方审讯,”阿木尔哈”交代了自己的作案动机:”我看最近高考话题火,就想编个’寒门逆袭’的故事赚流量。”他承认,所谓的”录取通知书”是从网上下载的模板,”哥哥””妹妹”的名字是随便编的,连”单亲父亲””低保家庭”的细节都是从短视频里看来的。”我以为编得越惨越感人,没想到会惹这么大麻烦。”

这场谣言的传播链条,暴露出当下网络空间的畸形生态。某MCN机构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这类’逆袭故事’是流量密码——利用公众对贫困学子的共情,用’学费缺口”亲情互助’等关键词刺激转发。有些机构甚至会提前联系发布者,承诺’流量分成’,诱导他们编造虚假信息。”

更令人担忧的是,谣言的”二次加工”正在形成产业链。记者在某二手交易平台搜索发现,有多个商家兜售”高考喜报模板”,包含”清华录取通知书PS素材””贫困家庭故事脚本”等,价格从50元到200元不等。”客户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一位商家直言,”最近’凉山”彝族”单亲’是热门标签,我们刚接了个单子,要编’ 彝族姑娘考上复旦,奶奶卖鸡蛋凑学费’的故事。”

三、凉山教育的真实底色:比谣言更动人的,是真实的奋斗

谣言被戳破后,阿依和阿果的生活回归平静,但这场风波给她们的触动远未结束。”那天我刷到自己的’故事’在全网刷屏,吓得手机都掉了。”阿依说,”妹妹问我’姐,我们真的考上清华北大了吗?’我只能抱着她哭。”

事实上,凉山的学子们从未停止过奋斗。布拖县中学的高三班主任吉伍老师告诉记者:”今年我们班有12个学生考上了985高校,其中3个是彝族女孩。”他翻开一本厚厚的录取名单,指着其中一个名字说:”阿依莫(化名),这个女孩父亲去世,母亲在县城打零工,她每天放学后要去菜市场捡菜叶,晚上在路灯下复习。她的录取通知书,是我见过最干净的——没有多余的装饰,只有’四川大学’四个字。”

这样的故事,在凉山每天都在发生。据统计,2025年凉山州高考本科上线率达42.7%,较十年前提升了18个百分点;全州共有23名学子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其中17名来自农村家庭。”这些孩子才是真正的’逆袭者’。”凉山州委教育工委书记沙马友古说,”他们没有’被资助的妹妹’,没有’卖鸡蛋的奶奶’,有的只是凌晨五点的闹钟、磨破的胶鞋,和对知识最纯粹的渴望。”

四、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造谣者必将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目前,”阿木尔哈”因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处以行政拘留7日,并处罚款500元。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流量收割机。”凉山州网信办主任阿合木呷强调,”我们将联合公安、教育等部门,建立’高考信息核查机制’,对涉及高考的敏感信息实行’三审三校’;同时,鼓励网民通过’凉山网警巡查执法’账号举报谣言,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

结语:让真实的奋斗,成为最动人的”逆袭故事”

当”凉山两姐弟上清华北大”的谣言逐渐平息,我们更该记住的是:真正的”寒门逆袭”,从来不需要虚构的”妹妹援助”,而是学子们在深夜台灯下的坚持,是老师在三尺讲台上的耕耘,是全社会对教育公平的守护。

正如阿依在事后写的日记里写的:”我想要的不是同情,是有人能看见我在教室后排认真听课的样子;我期待的不是捐款,是有人能告诉我,只要努力,我也能站在自己向往的舞台上。”

愿每一个真实的奋斗者,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愿每一片网络空间,都能成为传递温暖的沃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