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千年文物做 “手术”!科技赋能让历史瑰宝重焕青春

破碎成百块的唐代陶质龙首如何重现威严?几乎 “支离破碎” 的吐蕃王冠怎样恢复光彩?当千年文物 “伤痕累累”,一场场跨越时空的 “手术” 正在上演。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 7 项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揭开了科技赋能文物修复与考古研究的神秘面纱,让尘封的历史瑰宝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重获 “新生”。

在青海省海西州民族博物馆,一顶珍珠冕旒龙凤狮纹嵌宝石王冠熠熠生辉,冠上翼龙昂首、立凤振翅,珍珠冕旒如星河垂落。谁能想到,这件见证 “高原丝路” 文明交融的珍宝,出土时金属胎体薄如蝉翼,2582 颗珠饰散落,结构濒临瓦解。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文物保护修复团队化身 “文物医生”,借助 X 光透射成像、平板 CT 等无损检测技术,如同侦探般梳理每颗珠饰的排列密码。面对 “多材质、高脆弱、强腐蚀” 的三重难题,团队创新研发金银合金专用补配法,历经上万次精密焊接,终于让王冠重现千年前的璀璨,这也是目前单体珠饰复原数量最多的古代礼仪珠串组合。

河北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的唐代陶质龙首同样上演了 “重生记”。出土时碎成上百块的龙首,头顶独角带有 6 个螺旋 “小犄角”,极具研究价值却修复难度极大。考古团队先为龙首做 “全面体检”,通过多视角三维成像、超声波清洗等技术,揭开其高硅黏土塑形、高温烧制、矿物颜料彩绘的精湛工艺。随后,借助虚拟拼接技术在数字世界 “预演” 复原,再进行实物拼接补配,成功还原龙首建筑构件原貌。经研究,这两个龙首分别为垂兽和戗兽,其所在建筑屋脊的宏伟规模,也为唐代建筑研究和雄安历史文脉考证提供了关键实证。

在帕米尔高原西侧的蒙扎铁佩遗址,中国 — 乌兹别克斯坦联合考古队将精细化考古与现场文物保护协同模式推向国际舞台。面对被水冲刷、质地脆弱的多人合葬墓遗存,考古人员采用整体套箱技术 “打包” 文物,最大程度保留原始信息;移动保护实验室的搭建,让金属器除锈、纺织品加固等工作现场完成。一枚清晰显现 “五铢” 字样的铜钱,不仅成为古代东西方交流的直接证据,更见证了中华文化在中亚的传播。绢、锦、缣等多种纺织品的出土,也为丝绸之路纺织技术研究补上重要拼图。

此外,对新疆早期铁器时代遗址出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研究同样令人瞩目。通过主、微量成分分析与显微 CT 技术,科研人员证实这些源自地中海黎凡特地区的玻璃珠,经新疆 — 河西走廊传入中原,为 “前丝绸之路” 的存在提供了关键科技证据链。

从文物修复的 “妙手回春”,到考古现场的 “科技护航”,再到文明交流的 “实证探寻”,这 7 项重大成果展现了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度融合。现代科技不仅让千年文物重焕青春,更为解码历史、探寻文明交流脉络提供了全新视角,架起了古今对话的桥梁。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