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迹 “复活” 史前巨兽!新版《与恐龙同行》藏着这些科学密码

当霸王龙的嘶吼响彻伦敦枫叶林,身着动作捕捉服的摄制组正用现代科技 “复活” 远古巨兽。谁能想到,这震撼全球的史前盛宴里,藏着来自中国的科学密码 —— 福建的恐龙足迹数据重塑了犹他盗龙的致命利爪,辽宁的羽王龙化石赋予暴龙类柔软羽毛。5 月 27 日,在《与恐龙同行》分享会上,这些跨越时空的科学对话,揭开了纪录片背后的中国力量。

25 年前,BBC 首部《与恐龙同行》以开创性的视角,成为英国电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科学纪实节目。如今,这部经典迎来重磅回归。新版六集纪录片《雨林孤儿》《河中巨兽》等,足迹遍布全球,通过 1200 个 CGI 镜头,将前沿视效技术与古生物学研究深度融合,生动呈现六种恐龙的生存史诗。该片将于 5 月 28 日登陆央视频道与爱奇艺,带领观众重返亿万年前的恐龙世界。

尽管拍摄未踏足中国,但中国科学成果却贯穿全片。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邢立达在分享会上难掩兴奋:“犹他盗龙的脚印特效直接用了福建的恐龙足迹数据,脚爪单独竖起的细节来自化石!” 在《族群纷争》一集中,观众将看到霸王龙近亲阿尔伯塔龙的故事,其覆盖羽毛的特征,正是基于中国出土的 9 米长羽王龙化石 —— 这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长羽毛动物。这些中国科研成果的融入,不仅丰富了恐龙的形象塑造,更彰显了中国古生物学界的国际影响力。

“小时候看《与恐龙同行》,以为迅猛龙真的高大威猛。” 邢立达笑言,如今作为科学顾问,他见证了中国研究成果如何改变恐龙的 “银幕形象”。他展示的四川恐龙 “休息迹” 化石,揭示了恐龙坐下休息的日常行为;而全球最小 10 毫米、最大 1.8 米的恐龙足迹发现,更填补了骨骼化石无法展现的生活细节。这些发现让恐龙不再是冰冷的 “史前杀手”,而是拥有独特行为与习性的鲜活生命。

BBC Studios 科学部研发负责人托马斯・斯科特分享了创作幕后的艰辛。从撒哈拉沙漠到加拿大森林,摄制组历时三年采集数据,恐龙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动作,都经过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反复雕琢。“最初的恐龙只是灰色剪影,直到 1200 个 CGI 镜头完成,它们才真正‘活’过来。” 斯科特表示,团队如同拼图般,将全球最新科研成果融入创作,确保科学严谨性与艺术美感兼具。

在对话环节,主创团队还揭秘了更多趣味故事:恐龙的吼叫由鳄鱼与鸟类声音合成,充满神秘威慑力;若穿越回恐龙时代,斯科特最想一睹棘龙风采,并携带望远镜、迷彩服和潜水艇探索史前世界。谈及吸引新一代观众的秘诀,斯科特透露,新版采用角色主导的叙事方式,让观众在跟随恐龙角色冒险的同时,直观感受古生物学家的研究过程。

当现代科技与远古生命碰撞,当中国智慧与全球视野交融,新版《与恐龙同行》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科学课。它用震撼的画面与严谨的科学,带观众穿越时空,探寻恐龙世界的奥秘,也让世界看到中国古生物学研究的卓越贡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