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老太带孙子擅闯金蝉养殖地被驱赶后拒不离开还理直气壮回怼,此事暴露出公共意识缺失、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需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努力提升规则意识。

7月6日,河南某金蝉养殖基地上演了一幕令人瞠目结舌的闹剧。一位老太带着孙子擅自闯入私人养殖场地,面对主人的多次驱赶不仅拒不离开,反而理直气壮地回怼:”犯啥法了,我就不走!”这段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轩然大波,不仅暴露了当事人令人咋舌的公共意识缺失,更折射出当前社会在公共空间认知与个人行为规范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一、事件还原:从闯入到对峙的全过程
据养殖基地女老板王女士回忆,当天下午,这位老太带着约五六岁的孙子,趁工作人员不备,擅自翻越养殖场围栏进入金蝉养殖区。”当时我们正在给金蝉幼苗浇水,突然发现有人闯入。”王女士说,”我们立即上前劝阻,没想到这位老人不仅不听劝,反而态度嚣张。”
现场视频显示,王女士和工作人员多次礼貌请求老太离开,但对方却置若罔闻,甚至变本加厉地在养殖区随意走动。”她带着孩子在养殖区乱跑,踩踏了不少金蝉幼苗。”王女士气愤地说,”我们这是心血啊,一年的收成就这么被毁了。”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王女士表示要报警时,老太竟理直气壮地回怼:”我又没偷没抢,犯啥法了?我就不走!”这种毫无羞耻感的言行,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不可思议。
二、公共意识缺失:从个人行为到社会现象
这起事件看似是一起简单的纠纷,实则暴露了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公共意识缺失问题。老太的行为反映出几个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
- 公共空间认知模糊:将私人养殖场地视为”无主之地”,随意闯入
- 规则意识淡薄:对”私人财产不可侵犯”的基本法律常识置若罔闻
- 责任意识缺失:对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毫无认知
- 特权思维作祟:认为自己”年纪大”就可以无视规则
心理学专家指出,这种行为模式往往与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从小没有被教育尊重他人财产和公共规则,长大后就很容易形成这种无视他人权益的行为习惯。”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李明表示。
三、法律视角:民事侵权与法律责任
从法律角度来看,老太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民事侵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具体到本案:
- 财产损害:踩踏金蝉幼苗造成经济损失
- 生产干扰:影响正常养殖活动
- 潜在风险:可能携带病菌危害养殖环境
法律专家建议,养殖基地主人可以采取以下法律手段维护权益:
- 收集现场视频等证据
- 计算具体经济损失
- 向公安机关报案或提起民事诉讼
- 要求赔偿损失并公开道歉
四、教育反思:从家庭教育到社会教育
这起事件引发的更深层次思考是: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否存在严重缺失?为什么会有成年人做出如此缺乏基本公德的行为?
- 家庭教育缺位:老人可能从未接受过系统的规则教育
- 学校教育偏差:过度重视分数而忽视品德培养
- 社会教育不足:公共空间行为规范教育缺失
教育学者建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育:
- 将公共意识培养纳入基础教育体系
- 加强社区公民教育
- 通过媒体宣传强化规则意识
- 建立”公共行为黑名单”制度
五、社会影响:从个案到社会风气
这起看似微小的事件,实际上反映了当前社会风气的某些不良倾向。如果任由这种行为蔓延,将带来严重后果:
- 破坏社会秩序:人人无视规则,社会将陷入混乱
- 增加管理成本:公共资源被浪费在纠纷处理上
- 损害公共利益:集体权益被个体行为侵害
- 助长不良风气:形成”法不责众”的错误认知
社会学者呼吁,应该建立更完善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
-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加大违法成本
- 建立社会监督机制
- 弘扬公德文化
六、解决方案:从个人到社会的多维治理
要解决这类问题,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 个人层面:
- 加强自我约束
- 培养规则意识
- 尊重他人权益
- 家庭层面:
- 从小进行公德教育
-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 及时纠正不良行为
- 学校层面:
- 开设公民教育课程
- 组织社会实践
- 建立行为规范制度
- 社会层面:
- 加强法制宣传
- 完善监督机制
- 建立信用体系
七、结语:从”我就不走”到”我该怎么做”
这起金蝉养殖地闯入事件,表面上是一个老人的无理取闹,实际上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当前社会在公共意识培养方面的严重不足。当一个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出”我就不走”时,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事后的法律制裁,更应该反思事前的教育缺失。
在这个日益强调规则和秩序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应该明白:公共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个人行为必须受到约束。从”我就不走”到”我该怎么做”,不仅是一个态度的转变,更是一个社会文明的进步。
希望这起事件能成为一个警示,提醒我们每个人都要时刻谨记:尊重他人权益,遵守公共规则,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只有每个人都尽到这份责任,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变得更加和谐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