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衣与冷眼:城市建设者在地铁上的尊严困境

地铁门缓缓打开,泥瓦工齐建军裹着满身水泥灰踏入车厢,目光刚触到空位,就被一句 “你身上这么脏,怎么坐啊?” 钉在了原地。他低头看着裤腿上斑驳的灰渍,最终背靠扶手席地而坐。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城市地铁里悄然上演,当满身泥尘的工人与干净整洁的公共空间相遇,一场关于 “能否安坐” 的无声博弈,正刺痛着城市文明的神经。

在北京地铁 5 号线的一幕曾引发全网热议:一名衣着沾灰的装修工人,因邻座乘客一句 “穿得跟要饭的似的”,遭受不堪入耳的辱骂。即便他刻意蜷缩身体、避免触碰他人,仍未能躲过偏见的利刃。而这并非个例,反光背心、沾满水泥的劳保鞋,成了工人们在地铁里的特殊 “标识”,他们或被投以嫌弃的目光,或主动放弃座位,选择席地而坐。

为何满身泥尘就匆匆踏入公共场所?答案藏在他们的工作日常里。53 岁的齐建军每天要重复数百次地面找平动作,水泥灰在搅拌、泼洒间肆意飞溅,午休时只能在工地墙角或水泥地上将就小憩,每一次起身,灰尘便又多了一层。和他一样,众多装修、建筑工人都面临着无处换洗的困境。工地大多处于毛坯状态,没有热水、淋浴设施,部分业主甚至不允许工人在屋内如厕,他们只能带着满身泥尘踏上归途。

即便工作环境恶劣,工人们仍在努力维系自身清洁。齐建军特意挑选深色工作服,每天收工后第一件事就是搓洗衣物上的水泥渍;曹道银即便再累,也坚持每天换洗贴身衣物。但外套和鞋子上顽固的水泥污渍,即便用力刷洗,也难以完全清除。他们不是不想干净体面,而是被工作环境与条件束缚了手脚。

更令人唏嘘的是,地铁方面虽无明确着装限制,但工人席地而坐又存在安全隐患,站务员常要求他们起身站立。坐,怕被嫌弃;不坐,身体疲惫难支,他们陷入了两难境地。有工人无奈表示:“谁不想整干净一点?不得环境允许嘛。”

事实上,工人们渴望的 “体面”,远不止干净落座这么简单。采访中,欠薪问题成为他们心头难以言说的痛。曹道银辛苦数月,最终只等来一张欠条;齐建军参与修建的高速公路通车,却至今未拿到全部酬劳。相较于工作环境的艰苦,劳有所得、被尊重认可,才是他们更迫切的期盼。

当城市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不应忘记那些沾满泥尘的建设者。他们用汗水浇筑城市的未来,却在公共空间里小心翼翼。如何让这些城市的 “摆渡人” 在地铁上坐得安心、活得体面,考验着城市文明的温度,也呼唤着社会给予更多理解与包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