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田里的”非遗密码”:杞县阳堌镇用一根绳编出产业振兴新图景

文章讲述了开封杞县阳堌镇依托6万亩花生产业根基,将县级非遗绳编技艺与花生深度融合,通过开发”金花生””银花生”等文创产品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九月的中原大地,秋阳正盛。开封杞县阳堌镇的6万亩花生田里,绿浪翻涌的植株已微微泛黄,饱满的荚果压弯了枝桠。孟寨村的田埂上,65岁的村民王秀兰弯着腰拔花生,布满老茧的手轻轻一拽,一串带着泥土香的花生便破土而出。”今年雨水足,每亩能收800斤,比去年多200斤!”她擦了把汗,眼里闪着光——这不仅是丰收的喜悦,更藏着小镇用”一根绳”串起的产业振兴梦。

一、从”花生大镇”到”产业强镇”:扎根土地的致富根基

阳堌镇的花生产业,是刻在土地里的”金色基因”。全镇6.2万亩耕地中,90%以上种植着”豫花37″”远杂9307″等高油酸花生品种,这些”金果子”年产量超4.5万吨,年交易额突破34亿元。走进镇里的花生交易市场,2000余台运输车辆往来穿梭,200多名装卸工喊着号子搬运花生,116家餐饮门店飘出胡辣汤的香气——这里是豫东地区最大的花生集散中心,也是全国花生价格的”风向标”。

产业的根基在田间,更在产业链的延伸中。阳堌镇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培育出世纪春、佰全农贸等6家深加工企业,年处理花生4.5万吨。世纪春食品厂的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将花生压榨成油,剩余的饼粕被制成饲料;佰全农贸的仓库里,分级筛选的花生米正通过冷链车发往印尼、马来西亚。”我们的花生米在国际市场能卖到每吨1.2万元,比普通花生高30%。”企业负责人李建国说,”但真正让阳堌花生’走出去’的,不只是品质,更是文化。”

二、非遗绳编”金手指”:让花生从”农产品”变”文化符号”

阳堌镇的文化底色,藏在国家级非遗”湛六绳编”的经纬里。这项传承了300年的技艺,以”结、绕、缠、编、抽”五大技法闻名,曾是当地妇女婚丧嫁娶的”必备手艺”。但很长一段时间里,绳编产品停留在”实用品”层面,难以突破地域限制。

转机出现在2022年。镇党委在调研中发现,阳堌花生的全国知名度与文化附加值不匹配,而绳编技艺恰好能填补这一空白。”花生是’金果子’,绳编是’金手艺’,两者结合就是’金名片’!”镇党委书记郑巍的一句话,点燃了非遗传承人刘学允、吴姗姗夫妇的创作热情。

刘学允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形态各异的绳编作品:金丝缠绕的”金花生”挂件,银线勾勒的”银花生”摆件,还有镶嵌南红、珍珠的”福满仓”花生串。”我们选用高支数的真丝线,搭配天然矿石配饰,既保留绳编的古朴质感,又融入现代审美。”吴姗姗拿起一串”金花生”介绍,”每颗’花生’要编3天,用线超过20米,但顾客说’这哪是工艺品,分明是把丰收的福气编进了绳子里’。”

这些”会讲故事”的绳编花生,很快成为阳堌镇的”文化使者”。镇政府将其定为特色伴手礼,赠送给来考察的客商、投资的企业家;在郑州举办的”豫农优品”展会上,”金花生”挂件被抢购一空,甚至有外国客商追着问”能不能定制英文款”。”以前我们卖花生,现在卖的是’阳堌故事’。”郑巍说,”一根绳编,让花生的价值从每斤5元涨到了50元,更让全国记住了’杞县阳堌花生’。”

三、一根绳串起乡村振兴:从”输血”到”造血”的产业升级

绳编花生的走红,让阳堌镇尝到了”文化赋能产业”的甜头。但真正的乡村振兴,远不止于一个产品的成功。镇党委瞄准”延链、补链、强链”,将非遗技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一方面,与河南工业大学合作开发”绳编花生”文创IP,设计出花生形状的书签、钥匙扣、车载挂饰等12类产品;另一方面,建立”非遗工坊+农户”模式,培训500余名村民掌握基础绳编技艺,让”家家有巧手,户户能增收”。

52岁的村民张秀兰是首批学员。”以前农闲只能打麻将,现在在工坊编绳,每月能多赚2000元。”她指着桌上的”花生挂饰”说,”我家孙子说,这是’会发光的花生’,比玩游戏有意思多了!”更让她骄傲的是,女儿嫁到郑州后,把”金花生”当成了婚礼伴手礼,”亲家说,这比鲜花有意义多了,能看出咱阳堌的文化底蕴。”

产业的升级,也带动了乡村面貌的改变。阳堌镇投资2000万元建设”花生文化小镇”,配套花生博物馆、非遗工坊、研学基地;曾经的晒花生场变成了”花生主题公园”,游客可以体验拔花生、晒花生、编花生的全过程。去年国庆假期,小镇接待游客3万人次,旅游收入超500万元。”以前我们是’种花生的’,现在是’卖文化的’。”郑巍说,”一根绳编,不仅编出了产业,更编出了村民的精气神。”

站在九月的花生田边,王秀兰望着满地金黄的花生,又看了看女儿手里编了一半的”银花生”,笑得合不拢嘴:”以前总盼着花生卖个好价钱,现在才明白,咱阳堌的花生,早就不是普通的庄稼了——它是土地的馈赠,是手艺的传承,更是咱农民的’金饭碗’。”

从田间到车间,从产品到文化,阳堌镇用一根绳编出的,不仅是一条致富链,更是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当传统的非遗技艺与现代的产业思维碰撞,当土地里的”金果子”遇上匠人的”金手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文化的传承、乡村的新生。这或许就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模样:让每一寸土地都有故事,让每一个农民都能在产业振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金钥匙”。

一句话总结:文章讲述开封杞县阳堌镇依托6万亩花生产业根基,将县级非遗绳编技艺与花生深度融合,通过”金花生””银花生”等文创产品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乡村振兴,展现了传统技艺赋能现代农业的创新路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