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岗”的守望者:孙福贵与东北抗联英魂的世纪对话

76岁的孙福贵四十年如一日守护吉林靖宇县“红军岗”上东北抗联烈士墓,从放下猎枪为其立碑,到日常悉心照料、与英魂“对话”,还整理史料、义务讲解,带动儿子接力,让抗联精神在守望中传承,使遗址群得以完好保存。

一、长白山麓的红色坐标

在吉林省靖宇县那尔轰镇的山峦之间,有一处海拔800余米的峭壁哨岗,当地百姓称之为”红军岗”。这里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重要哨卡,峭壁上至今留存着当年战士们凿刻的”誓复失地逐强梁”七个大字。76岁的孙福贵背着竹篓蹒跚攀爬的身影,已成为这座红色哨岗最动人的风景——这位普通的护林员,用四十载光阴守护着抗联英烈的忠魂,谱写了一曲跨越时空的守望长歌。

二、守望缘起:一场改变命运的相遇

1978年的深秋,年轻的孙福贵扛着猎枪巡山时,在红军岗密林深处发现了一处被枯叶掩埋的烈士墓穴。掀开腐朽的木板,三具遗骸呈战斗姿态:一名战士紧握步枪,枪托上的”抗日”刻痕依然清晰;另一具骸骨胸前别着半块铜制怀表,表针永远停在了凌晨三点;最年轻的战士身旁,还散落着几粒炒玉米和一本被血渍浸透的歌本,扉页上依稀可见”杨靖宇支队”的字样。

“那天晚上,我梦见满山的红叶都在流血。”孙福贵从此放下了猎枪,用积攒的积蓄买来水泥和石碑。当第一块刻着”东北抗日联军烈士永垂不朽”的石碑立起时,山风送来阵阵松涛,仿佛是英灵的回应。当地文史专家后来考证,这里安葬的可能是1940年2月在那尔轰突围战中牺牲的杨靖宇部侦察分队。

三、守望日常:与英魂对话的四十年

四十年来,孙福贵的守望早已超越简单的祭扫。每年清明,他都会提前半个月上山,用软布擦拭每一块墓碑上的苔藓;雨季来临前,总要仔细检查墓穴的排水情况;冬季大雪封山时,他背着柴火翻越三道山梁,只为让烈士的墓室保持温暖。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与英魂特有的”对话仪式”:清晨时分,孙福贵会取出自酿的山葡萄酒洒在墓前,轻声道:”老哥几个,今天又是个晴天”;遇到野猪拱坏围栏,他会对着山林喊:”你们当年打鬼子都不怕,这几个畜生算个啥”;每当发现新的抗联遗迹,他就在笔记本上工整记录:”2023年夏,岗顶东侧30米处发现弹壳,型号疑似三八大盖”。

在他的守护下,红军岗从荒芜的山岗变成了庄严的纪念地。自发前来祭奠的群众发现,这里的墓碑永远一尘不染,墓前的山花四季常开——那是孙福贵带着老伴亲手栽种的。当地林业局统计,他为守护这片圣地,累计放弃了价值超过30万元的采药、伐木收入。

四、守望传承:让英烈精神永放光芒

随着年岁渐长,孙福贵开始系统整理抗联史料。他的木屋里堆满了泛黄的文献:有从民间收集的20余封抗联家书,有用红布包裹的杨靖宇将军用过的马鞍残片,还有他手绘的”那尔轰地区抗联活动路线图”。最珍贵的是一本用抗联密语记录的”守望日记”,其中写道:”1985年冬,发现日军遗留毒气弹,连夜上报后,部队专家说这能救半个村的人”。

2019年,当地政府在红军岗建成”东北抗联那尔轰纪念馆”,孙福贵主动担任义务讲解员。面对参观的学生,他总爱讲这样一个故事:”1940年除夕夜,被围困的战士们把最后一块冻土豆分给伤员,自己啃树皮时还说’咱们嚼得越响,小鬼子听得越心慌'”。如今,这个故事已被编入当地中小学德育教材。

在他的影响下,儿子孙海峰放弃了城市工作,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第二代守岗人。年轻人创新性地运用无人机巡查、3D建模技术记录遗址,还在社交媒体上开设”红军岗守望日记”专栏,累计发布抗联故事200余篇,吸引海内外粉丝超10万人。

五、守望启示: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当被问及为何坚守至此,老人总会指向岗顶那棵百年老松:”看见树杈上那个树洞没?1942年有个小战士负伤躲在那里,后来牺牲了,血渗进树干形成了这个红褐色印记。”阳光下,树洞周围的树皮泛着淡淡的红光,宛如永不凝固的鲜血。

靖宇县档案馆的资料显示,孙福贵的守护使红军岗遗址群保存完好程度在东北抗联遗址中位居前列。省文物局专家评价:”这不是简单的文物保护,而是一个普通人与历史的精神对话,是民间力量对红色基因的生动传承。”

暮色中的红军岗,孙福贵拄着木棍的身影与纪念碑的剪影渐渐融为一体。山风掠过层层松林,仿佛传来八十余年前抗联战士的歌声:”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合军,创造出联合军的第一路军…”在这位白发守望者的守护下,英烈的忠魂从未离去,他们的精神正通过一代代守望者,永远传承下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