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胃癌穿孔老人深夜获救:一场与死神的赛跑与健康警示》

文章讲述77岁高龄且患多种基础病的王大爷因胃癌穿孔深夜送医,手术团队面临高风险果断为其实施全胃切除术助其康复,同时指出王大爷此前忽视黑便、贫血等身体预警信号致病情延误,提醒大众尤其40岁以上及有胃癌家族史者要重视胃癌早期隐匿症状,定期做胃肠镜检查以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一、深夜急诊:高龄老人的生死时速

凌晨2点的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元院区胃肠肿瘤外科二病区病房,本应是一片宁静,却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77岁的王大爷(化名)因餐后腹痛近一天,当地医院影像结果显示消化道穿孔。由于王大爷高龄,还患有冠心病、慢性心衰、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多种基础病,治疗风险极高,当地医院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

家属心急如焚,连夜驱车100多公里将王大爷送到了河科大一附院开元院区。急诊科检查后,将王大爷分诊至胃肠肿瘤外科二病区。值班医生顾晨文在详细询问病史时,心情愈发沉重。王大爷复杂的身体状况就像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每一项指标都预示着巨大的手术风险。然而,腹腔内清晰的膈下游离气体表明,消化道穿孔导致的感染性休克一触即发,情况十分危急。

二、挑战重重:手术台上的艰难抉择

面对王大爷复杂的身体状况,顾晨文医生与家属进行了充分沟通,在取得家属同意后,决定迎难而上,立刻为王大爷进行手术探查,并向科室主任周博汇报了相关情况。值班医护人员迅速通力配合,争分夺秒地完成术前准备,第一时间将患者送入手术室。周博主任也迅速赶到医院,参与到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中。

无影灯下,腹腔被打开,探查结果却令人心忧。由于餐后穿孔且穿孔时间较长,腹腔污染严重。经过充分冲洗后,医生发现穿孔并非常见的良性溃疡导致,而是位于胃体中部的胃癌穿孔。胃壁明显增厚,穿孔孔洞较大,呈不规则多边形。此时,手术团队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若采用良性溃疡穿孔常规修补术,不仅穿孔难以愈合,术后腹腔感染所致感染性休克也难以规避;但若行急诊胃切除,因肿瘤及穿孔位于胃体中部需全胃切除,且患者高龄、腹腔污染严重、基础病多,术后致命并发症(如吻合口瘘、心衰等)发生率骤升,病情复杂凶险程度远超预期。

三、医者担当:高风险手术的成功实施

综合评估患者状况后,周博主任带领手术团队毅然决定直面巨大风险,调整手术方案,从单纯的穿孔修补术转为风险更高却能为患者争取生机的“全胃切除术”。这不仅是对团队技术实力的严峻考验,更是医者责任与担当的生动诠释。

手术团队当机立断,在术中再次与患者家属深入沟通,待家属充分理解并同意后,联合麻醉科团队开始了这场漫长而艰难的手术。手术室的无影灯彻夜明亮,直至清晨仍未熄灭。胃肠肿瘤外科二病区团队凭借精湛的医术与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患者高龄、合并冠心病与心衰等多重高危风险的“高压线”下,成功攻克难关,顺利完成了“急诊全胃切除手术”。

四、术后康复:精心照护下的重生

术后,王大爷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护下,积极配合治疗,先后闯过感染、心功能、营养等重重关卡。每一次关卡的突破,都凝聚着医护人员的心血和王大爷顽强的生命力。最终,王大爷的身体逐步康复,顺利出院,重获健康。

五、迟来的警示:被忽视的身体信号

谈及过往病史,王大爷坦言长期受“黑便”“贫血”困扰,却始终没当回事,也未曾及时就医做进一步检查。正是这些被他忽略的健康“警示灯”,最终导致肿瘤进展至晚期并引发穿孔的危急局面,将他推向了极其危险的境地。

周博主任提醒广大市民,胃癌早期症状隐匿,但并非无迹可寻。长期、反复出现以下症状需高度警惕:一是黑便(柏油样便),这可能是上消化道(如胃)出血的信号;二是不明原因的贫血、乏力,可能与慢性失血有关;三是持续的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四是食欲减退、体重短期内明显下降。

周博主任强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战胜胃癌的关键。特别是40岁以上人群,或有胃癌家族史者,请务必重视定期胃肠镜检查。通过定期检查,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做到早干预、早治疗,避免像王大爷这样因忽视身体信号而导致病情恶化。

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不仅展现了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担当精神,也为我们敲响了健康的警钟。在生活中,我们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重视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及时就医检查,守护好自己的健康。同时,也要提醒身边的亲朋好友,定期进行体检,做到防患于未然。愿每一个人都能远离疾病的困扰,拥有健康美好的生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