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成都世运会运动员村 8 月 3 日开村,利用现有酒店设 A、B 两区容纳 5000 多人,凭借智慧选址、贴心服务与细节关怀,以“旧瓶新酒”模式展现成都办赛智慧与城市魅力,迎接各国代表团陆续抵达。

2025年8月3日清晨,成都天府新区某五星级酒店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Welcome to Chengdu”的欢迎语,大堂里来自法国的击剑选手艾米丽正举着手机与埃菲尔铁塔合影,而隔壁房间内,日本空手道代表团的教练正在研究酒店提供的川菜菜单。这一天,第12届世界运动会运动员村正式开村——没有大兴土木的新建场馆,而是巧妙利用现有酒店资源打造的”家外之家”,正以独特的巴蜀热情迎接全球宾客。
一、”旧瓶新酒”的智慧选址
与往届世运会动辄新建运动员村的传统不同,成都此次选择了”近水楼台”的巧思。在距离主体育场直线距离仅3公里的范围内,A区(高端商务酒店集群)与B区(特色文旅酒店带)两个居住区如同展开的双翼,最多可容纳5000余名运动员及随行人员。这种”酒店集群+赛事功能”的创新模式,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又让选手们能够”下楼即训练,出门即观赛”。
走进A区的某国际品牌酒店,大堂内特别增设了多语种服务台,工作人员手持平板随时提供赛事导航、交通查询等服务。而B区的改造更具巴蜀特色——某传统庭院式酒店的房间里,蜀绣抱枕与智能翻译设备相映成趣,庭院里的盖碗茶桌被临时改造成代表团会议区。据组委会透露,所有住宿点位均经过严格筛选:房间需配备独立卫浴和高速网络,周边半径500米内必须有24小时便利店和医疗站点,连电梯按钮都贴心地标注了盲文和多国文字。
二、全球来客的”初体验”
开村首日便迎来了入住高峰。上午十点,德国沙滩排球队的大巴缓缓驶入酒店停车场,队员们刚下车就被大堂里的川剧脸谱装饰吸引。”这些彩色面具比我们的加油道具还酷!”队员丽莎兴奋地摆出拍照姿势。而在隔壁电梯间,澳大利亚曲棍球队教练正仔细研究房间分配表:”每间房都有落地窗能看到天府公园,这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好。”
为了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感受在地文化,组委会准备了系列”破冰活动”:每天下午四点在酒店花园举办”川味小课堂”,教运动员们用筷子夹起夫妻肺片;晚间放映厅轮番播放《卧虎藏龙》《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带有中国元素的影片;甚至还有志愿者穿着汉服,带着外国选手体验手机支付买奶茶的乐趣。来自加拿大的田径运动员杰克在尝试用支付宝扫码买豆浆后惊呼:”这比我们的信用卡方便多了!”
三、细节里的”成都温度”
在看似平常的住宿服务背后,藏着无数精心设计。考虑到运动员的时差问题,所有酒店房间均提供可调节色温的智能灯光系统;餐饮区特别设置”国际美食角”,除了经典川菜外,还供应意大利面、日式拉面等异国餐食;医疗团队24小时待命,连针灸推拿师都随时准备为肌肉酸痛的选手提供服务。更贴心的是,每个房间都备有”成都生存指南”——上面用中英文标注着最近的地铁站、火锅店以及紧急联络方式。
在A区某酒店的健身房里,工作人员正在调试一台特殊的设备:”这是组委会特意从峨眉山运来的峨眉武术体验器材,运动员们可以在训练之余感受中国传统武术的魅力。”而在B区的屋顶花园,一组以金沙遗址太阳神鸟为灵感的灯光装置即将点亮,夜晚时分将为各国选手呈现一场视觉盛宴。
四、从世运村看成都的”办赛哲学”
这座没有围墙的运动员村,恰是成都办赛理念的缩影——既要有国际赛事的专业水准,又要保留城市独有的烟火气息。与新建场馆相比,利用现有酒店资源不仅节省了约15亿元建设成本,更减少了约2万吨碳排放。正如组委会副秘书长所说:”我们要让运动员在比赛之余,也能触摸到成都的脉搏:清晨听到公园里的鸟鸣,傍晚闻到街角的火锅香,这才是真正的’来了就不想走’。”
随着8月7日开幕式临近,运动员村的入住率已突破80%。大堂里的行李车川流不息,电梯间回荡着不同语言的问候声,而酒店后厨的厨师们正忙着准备今晚的欢迎晚宴——菜单上既有经典的宫保鸡丁,也有特意为素食运动员研发的麻婆豆腐素食版。这座城市的热情与包容,正通过一个个温暖的细节,向世界传递着”成都欢迎你”的最美邀约。
当夜幕降临,站在酒店高层俯瞰,整个世运村宛如一颗镶嵌在蓉城大地上的明珠。窗外的霓虹灯与房间内的各国国旗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多元文化图景。这里不仅是运动员们征战赛场的起点,更是成都向世界展示其文化魅力与办赛智慧的窗口。正如一位刚刚入住的意大利选手所说:”还没开始比赛,就已经爱上了这座城市。”而这,或许就是成都世运会最动人的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