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聚焦热射病防范,指出人们认为不待在室外暴晒就不会得热射病等认知误区,介绍室内、户外及特殊人群的科学防暑方法,强调热射病急救黄金法则,呼吁打破误区,科学守护生命健康。

一、室内”避暑”也会中招?热射病的隐形陷阱
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78岁的李大爷因意识模糊被紧急送医。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平时注重养生的老人,发病时正坐在自家没有开空调的客厅里看电视。”我以为待在屋里就没事,”李大爷虚弱地说,”没想到还是中暑了。”医生诊断他为重症热射病,体温高达41.2℃,内脏器官已出现衰竭迹象。
这并非个例。国家疾控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XX年夏季因热射病就诊的患者中,约35%发生在室内,其中老年人占比超过60%。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立伟解释:”当室外温度超过35℃时,密闭的室内温度可能比室外还要高5-8℃。特别是没有通风、没有空调的老旧房屋,就像一个巨大的’蒸笼’。”
二、五大致命误区,你中招了吗?
误区一:”只有暴晒才会得热射病”
“这是最常见的认知错误。”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于学忠教授指出,”热射病的本质是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高温高湿环境、剧烈运动、密闭空间都可能成为诱因。”他特别提到,20XX年北京某健身房就发生过一起案例:一名年轻人在温度超过30℃的瑜伽房练习高温瑜伽后,突发热射病昏迷。
误区二:”年轻人不会得热射病”
“这种想法非常危险!”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何忠杰强调。数据显示,20-40岁的青壮年占热射病患者总数的28%,其中多数是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高强度作业的建筑工人、快递员等。20XX年上海某工地就发生了一起悲剧:一名32岁的建筑工人在38℃的高温下连续工作4小时后倒地,因送医不及时不幸离世。
误区三:”中暑是小病,休息一下就好”
“这是最致命的误解!”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急诊科主任洪玉才警告。热射病分为三个阶段:先兆中暑(体温38℃左右)、轻症中暑(38-40℃)、热射病(≥40℃)。”一旦发展到热射病阶段,死亡率高达50%-80%,即使存活也可能留下永久性脑损伤。”他解释道。
误区四:”空调开越低越好”
“过度贪凉同样危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科主任时国朝提醒。当室内外温差超过7℃时,人体调节功能容易紊乱,反而增加中暑风险。他建议:”室内空调温度最好设置在26-28℃,并定时开窗通风。”
误区五:”只有白天才会中暑”
“夜间同样可能发生热射病!”广东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李欣指出。特别是在没有空调的老旧小区,夜间温度可能仍高达30℃以上。20XX年广州就报道过一起案例:一位独居老人因夜间不开空调,凌晨时分突发热射病,幸亏邻居及时发现送医。
三、科学防暑指南:这些细节决定生死
室内防暑:别让家变成”蒸笼”
- 通风第一: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如果没有自然风,可使用风扇辅助空气流通。
- 空调使用:温度设置在26-28℃,避免直吹。对于老年人,建议先开窗通风10分钟后再开空调。
- 重点人群监测:对独居老人、婴幼儿等,家人应定时探望,测量体温。
户外防护:记住”三个20分钟”
- 20分钟法则:每20分钟到阴凉处休息一次,补充水分。
- 20度饮水:饮用20℃左右的温水,每小时不超过800毫升。
- 20秒观察:同伴间互相观察,一旦发现有人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立即停止活动。
特殊人群:这些群体要格外当心
- 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建议白天关闭窗帘,使用空调扇等设备。
- 儿童:不要单独留在车内,即使短时间也可能致命。
- 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对高温更敏感,需遵医嘱调整用药。
四、急救黄金法则:每分钟都至关重要
如果发现有人疑似热射病,请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 迅速降温:将患者转移到阴凉处,脱去多余衣物,用湿毛巾冷敷颈部、腋下等大血管部位。
- 冷水浸泡:有条件时可将患者下肢浸泡在15-20℃的冷水中,这是最有效的降温方法。
- 紧急送医:即使症状缓解,也必须送医院进一步检查,因为热射病可能引发迟发性器官损伤。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特别提醒:”今年夏季高温天数较往年偏多,7-8月是热射病的高发期。每个人都应该掌握基本的防暑知识,这可能挽救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结语:热射病不是”老年病”,也不是”户外病”。从室内通风到科学运动,从正确使用空调到关注特殊人群,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命安全。这个夏天,让我们打破认知误区,用科学的方法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记住:防范热射病,没有”侥幸”二字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