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诬告案当事人杨某媛曾构陷肖某某致其家破人亡,败诉后仍不罢休,如今发布“崩溃宣言”并二次网暴肖某某,其恶行已触犯诽谤、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诬告陷害等罪,法律将让其为恶行付出代价,也引发对网络暴力与诬告现象的反思。

一、闹剧开场:“崩溃宣言”背后的二次伤害
2025年7月29日,武汉大学诬告案当事人杨某媛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则“崩溃宣言”,声称“我不想活了,判决也没给我留活路”。这本应是一个令人同情的表达,然而,紧接着她做出的举动却让人大跌眼镜——她直接将受害人肖某某未经打码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公之于众。这一行为如同导火索,瞬间引发了针对肖某某的二次网暴。
这种“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套路,对于熟悉网络舆论生态的人来说并不陌生。杨某媛试图以自杀宣言为幌子,延续对肖某某的迫害,用极端情绪来对冲自己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营造出自己才是“受害者”的假象,以此换取社会的同情。但这一次,她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公众早已不是两年前那个容易被她操纵的群体,她自己已经把公众的同情心消耗得一干二净。
二、过往恶行:两年前的蓄意构陷
时间回溯到2023年7月11日,杨某媛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偷拍肖某某抓痒的视频。肖某某自幼患有特应性皮炎,当时因阴囊湿疹瘙痒正在抓挠,这一正常的生理反应却被杨某媛恶意利用。她逼迫肖某某将最初“侵犯隐私”的道歉信升级为“做了下流的事”的认罪书,人为制造所谓的“铁证”。
三个月后,杨某媛发布小作文《关于我在武汉大学受到性骚扰的这件事》,并配上剪辑视频及认罪书。这篇小作文如同病毒一般迅速传播,收割了10亿流量,将肖某某钉在了“社死十字架”上。在她的蓄意迫害下,肖某某遭受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他遭受了大量的网暴,精神遭受重创,后续直接罹患精神疾病。他的爷爷因目睹网暴留言气到心梗离世,姥爷受刺激成植物人。然而,杨某媛的恶行并未就此停止,她还将肖某某告上法庭,试图将其定成铁案,送进监狱。在败诉之后,她依然不打算放过肖某某,阻挠其向院校投递举报材料,妄图断送肖某某的前途。
三、公众觉醒:看穿“崩溃”闹剧
杨某媛宣称“法律没留活路”时,却完全忽略了自己才是那个先堵死别人活路的人。她的种种恶毒行径被彻底曝光后,全国人民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她就像一个跳梁小丑,在公众的审视下无所遁形。
她所谓的“崩溃、炫耀、再崩溃”的循环,不过是诬告产业链的标准危机公关模板。公众早已看穿了她的把戏,对于一个能逼死别人爷爷、将他人家庭推向深渊的人,她根本不配谈论活路。她的行为严重违背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她所营造的“受害者”形象在真相面前不堪一击。
四、法律审判:罪责难逃的结局
杨某媛的一系列行为已经触犯了多项法律。她捏造性骚扰事实致人自杀,符合诽谤罪“情节严重”标准;两次泄露身份证号、住址引发二次网暴,触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民事诉讼中虚构事实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符合诬告陷害罪的定罪条件。
目前,肖某某已提起刑事自诉。若网暴致人自杀情节坐实,杨某媛最高可判三年。因诬告导致肖某某保研资格被撤、PTSD治疗费用、家庭变故等损失,赔偿金额预计超百万,且内地判决可跨境执行,就算她躲在香港也没有用。法律是公正的,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违法犯罪的人。杨某媛试图通过“崩溃宣言”来逃避法律的制裁,最终只能是作茧自缚。
五、社会反思:网络暴力的危害与防范
这起案件也引发了我们对网络暴力和诬告陷害现象的深刻反思。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一个小小的谣言或不实指控可能会给他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杨某媛利用网络舆论的力量,对肖某某进行了长时间的网暴和诬告,导致肖某某及其家人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加强对网络暴力的防范和治理。一方面,平台应该加强监管,对不实信息和恶意攻击行为进行及时处理;另一方面,公众也应该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避免成为网络暴力的参与者。
同时,对于诬告陷害行为,法律应该加大打击力度,让违法者受到应有的惩罚,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公正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让每一个人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自由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