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诬告案后续:当”维权”变成”报复”,法律与道德的边界在哪里?

武汉大学诬告案中,肖某被法院判无罪后,杨某仍威胁起诉其母并扬言送监,其保研及香港浸会大学录取引质疑,肖某一家准备起诉杨某索赔。

一、法院宣判日:肖某的”无罪”与杨某的”狂欢”

2025年7月25日上午9点,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槌重重落下。法官宣读判决书的声音在法庭里回荡:”经审理查明,原告杨某指控被告肖某实施性骚扰的证据不足,驳回原告全部诉讼请求。”

法庭外的走廊上,肖某攥着判决书的手微微发抖。两年前,他因被杨某指控”图书馆性骚扰”陷入舆论漩涡;两年间,他被网暴到精神崩溃,保研资格被取消,爷爷因承受不住压力突发心梗离世;如今,法院终于还他清白,可他却觉得”这迟到的公正,来得太晚了”。

而在千里之外的深圳,杨某正坐在咖啡店里刷着手机。看到法院判决的新闻弹窗,她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敲击——一条新的朋友圈动态正在生成:”保研上岸!某些人该醒醒了,我会继续用法律手段讨回公道。”

这条动态很快引来热议。有好友留言:”恭喜保研!但之前的事……”杨某直接回复:”法律会给我一个交代。”更令人震惊的是,半小时后,她又发了一条私密动态:”肖某妈妈的病历我已经拿到了,这次要让她也尝尝坐牢的滋味。”

二、两年网暴:一个家庭的”毁灭之路”

肖某的手机相册里,存着这两年最黑暗的记忆。

2023年10月,杨某将指控视频上传网络后,他的微信好友列表里,37个联系人陆续发来消息:”你到底做了什么?””学校怎么处理你的?”;宿舍楼下,不知谁贴了打印的”抓流氓”传单,照片里的他穿着那条被反复提及的运动裤,配文”变态男现形记”;就连高中同学群里,都有人转发:”原来当年班里那个闷葫芦,现在成了这样的人。”

最致命的是爷爷的电话。2024年3月的一个深夜,肖某接到老家打来的电话:”小宇,你爷爷不行了……”他疯了一样赶回老家,看到的却是爷爷躺在病床上,手里攥着他的照片,嘴里念叨着:”爷爷对不住你,爷爷没能保护好你……”原来,爷爷在网上看到对他的谩骂后,连续三天失眠,突发心梗离世。

“我妈说,爷爷临终前还在说’小宇是好人’。”肖某的声音哽咽,”可那些网友根本不在乎这些。他们只相信短视频里的’证据’,只愿意相信’女生不可能撒谎’。”

更让他崩溃的是保研资格的取消。2024年9月,当他拿着全优的成绩单去学院申请保研时,辅导员摇了摇头:”学校收到不少举报,说你品行有问题……”他当场瘫坐在地上——那些建材都是杨某在社交平台上煽动的”民意”。

三、”连坐”报复: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越界

杨某最新的威胁,将这场风波推向了更危险的境地。

“她要告肖某妈妈?”肖某的父亲在电话里吼道,”这根本是公报私仇!”原来,杨某口中”肖某妈妈的病历”,是肖某因特应性皮炎就医的记录——这是他多年来反复挠痒的真实病因,却被杨某曲解为”精神异常”的证据。

“根据《民法典》第1032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杨某若非法获取并传播肖某母亲的病历信息,已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律师陈敏分析,”更严重的是,若她虚构事实指控肖某母亲,可能构成诽谤罪。”

但公众的质疑远不止于此。香港浸会大学近日宣布录取杨某,校方回应”将按程序处理学生问题”,却对她的”诬告前科”只字未提。这让许多人联想到:高校在招生时,究竟该不该审查学生的道德底线?

“高校不仅是学术机构,更是社会价值的引领者。”教育学者张莉指出,”如果一所大学录取了明知有恶意诬告行为的学生,等于向社会传递’品行不端不影响升学’的错误信号。这不仅伤害被诬告者,更会破坏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

四、肖某的反击:一场”以法律之名”的救赎

7月28日,肖某一家向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交了起诉状。诉状中写道:”被告杨某在无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故意捏造事实、散布谣言,导致原告及其近亲属遭受严重精神损害和财产损失,请求法院判令被告赔偿精神抚慰金50万元,并公开赔礼道歉。”

这场诉讼的意义,远不止于经济补偿。肖某的父亲说:”我们要让所有人知道,被诬告的人不是’活该’,更不是’可以随意践踏的’。法律给了我们公正,我们要用法律讨回尊严。”

目前,法院已受理此案。主审法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类案件的核心在于区分’合理维权’与’恶意报复’。杨某若能证明其指控基于合理怀疑,且未超出必要限度,可能获得部分支持;但若是捏造事实、滥用诉权,则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五、反思:当”维权”变成”暴力”,我们失去了什么?

这场持续两年的风波,撕开了当代社会的多重伤口:

网络暴力的”无差别攻击”​。在杨某最初上传的视频下,评论区充斥着”变态””滚出武大”的辱骂,却鲜有人追问”证据是否充分””是否存在误解”。网络的匿名性,让”正义”变成了”多数人的暴政”。

司法救济的”滞后性”​。肖某从被指控到法院宣判,历时两年。这期间,他的家庭已支离破碎,精神濒临崩溃。尽管法律最终还他清白,但”迟到的公正”终究无法弥补现实的创伤。

高校德育的”真空地带”​。杨某从本科到研究生的求学经历中,是否有过”品行考核”?高校在招生时,是否该将”是否存在恶意诬告行为”纳入审查范围?这些问题,拷问着教育机构的责任底线。

正如作家毕淑敏所说:”恶意是一条毒蛇,它咬的不仅是被攻击者,更是整个社会的良知。”当”维权”变成”报复”,当”正义”异化为”私刑”,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名誉,更是整个社会对”善”的信仰。

现在,肖某的起诉书静静躺在法院的案卷架上。这场诉讼的结果或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否从这场风波中学会:真正的”维权”,应该是对法律的敬畏,对他人的尊重,对真相的坚守。毕竟,没有人是”完美的受害者”,也没有人该成为”暴力的祭品”。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