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穷人的网球”的匹克球因低门槛、强社交属性及中产身份认同需求在中产群体中走红,同时引发消费分层与定位争议。

北京国贸CBD的黄昏,李薇把马卡龙粉色的匹克球拍塞进香奈儿菱格包时,包扣与拍柄上的水晶装饰轻轻碰撞。这是她第三次参加东三环某俱乐部的匹克球局——三个月前,她还抱着瑜伽垫在普拉提教室挥汗,如今朋友圈的定位已从”高温瑜伽·空中花园”变成”金桐西路·绿茵场”。
这种转变,正在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写字楼间悄然蔓延。小红书上#匹克球 话题阅读量突破2.8亿,抖音相关视频播放量超50亿次,连奥运冠军樊振东都在社交媒体晒出挥拍照。但在球场上,你可能会看到更割裂的场景:穿Lululemon运动裙的投行女分析师,正和穿优衣库速干T恤的互联网产品经理激烈对抗;售价1280元的Babolat匹克球拍,与迪卡侬399元的入门款并排躺在休息区的球包里。
从”老年迪斯科”到”中产新宠”:匹克球的逆袭之路
匹克球的走红,像一场精心策划的”降维打击”。这种诞生于1965年美国华盛顿的运动,最初被戏称为”穷人的网球”——用羽毛球拍在篮球场大小的场地上打缩小版的网球,规则简单到”5分钟能学会,10分钟能出汗”。但当它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却在中产群体中完成了惊人的”身份跃迁”。
在上海静安区的”绿茵天地”俱乐部,教练陈阳见证了这种变化。”三年前刚引入匹克球时,会员多是50岁以上退休教师,现在30-45岁的职场人是主力。”他翻开预约表,”你看,周三晚上的私教课,8个学员里有6个是投行、律所和互联网公司的中层。”
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匹克球精准击中了中产的”运动焦虑”。32岁的市场总监王浩曾是网球爱好者,每周三次的私教课花费近3000元,却因膝盖半月板损伤不得不放弃。”网球需要急停、变向,对关节压力太大。”他说,”匹克球场地只有网球场的1/3,球速慢、弹跳低,跑动距离减少60%,我打两小时膝盖都不疼。”
更巧妙的是,匹克球保留了网球的”仪式感”。标准的匹克球场尺寸(长20米、宽10米)比羽毛球场地大,却比网球场小;球拍长度(40-43厘米)介于羽毛球拍(67厘米)和网球拍(68-71厘米)之间;球网高度(80-91厘米)与网球网(91-107厘米)接近。这种”似是而非”的设计,让中产能在”似曾相识”中获得掌控感——就像喝惯了手冲咖啡的人,突然爱上了用虹吸壶煮美式。
社交属性拉满:当运动变成”圈层通行证”
在深圳湾万象城的匹克球馆,下午3点的场地上,两组人正进行双打比赛。穿米色套装的女士边捡球边说:”我们组的投资人上周刚投了个匹克球赛事,这周末约了去珠海打表演赛。”旁边穿卫衣的男生笑着接话:”我老婆在母婴群听说这运动不伤腰,非拉着我来——结果现在我们全家都戒了剧本杀。”
这种”社交+运动”的复合属性,让匹克球成为中产圈层的”破冰神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HR总监张敏,曾为部门团建绞尽脑汁:”以前组织滑雪,有人怕冷;打飞盘,有人嫌晒;爬山,有人体力差。”现在她把团建改成匹克球局,”场地就在公司附近,穿职业装就能来,打累了坐在场边喝香槟,谈项目比在会议室自然多了。”
更微妙的是,匹克球的”轻竞技”特性,恰好契合了中产对”有效社交”的需求。上海某PE基金的合伙人刘先生坦言:”打网球需要一定水平,否则容易冷场;羽毛球对抗太激烈,容易起争执。匹克球刚好,你打过来的球我接得住,我回过去的球你有办法,节奏舒服,聊天也不会断档。”
这种”舒适区社交”,让匹克球逐渐演变为新型的”阶层符号”。在小红书上,#匹克球穿搭 成为热门话题,推荐清单里既有Lululemon的运动Bra,也有TOD’S的乐福鞋;在二手交易平台,”99新匹克球拍”的标题里总带着”只打过3次””适合新手”的字样——这些细节共同构建出一种”我玩得起,但不屑于炫耀”的中产品味。
当”穷人的网球”穿上高定外衣:运动消费的新悖论
但热闹背后,争议从未停歇。有人质疑:”花上万元买装备,在小场子里打’简化版网球’,到底图什么?”更尖锐的声音指出,匹克球的火爆本质是”中产的身份焦虑”——当网球、高尔夫等传统贵族运动门槛太高,当飞盘、陆冲等新兴运动沦为”网红泡沫”,匹克球成了”退而求其次”的社交货币。
这种质疑并非空穴来风。数据显示,国内匹克球装备均价约为网球的1/3(专业网球拍普遍超万元),但高于羽毛球的2倍(专业羽毛球拍约800元)。更值得关注的是场地费用:一线城市匹克球馆的小时费(150-300元)接近网球馆(200-400元),远超羽毛球馆(50-100元)。这种”中间价位”的定位,恰好卡在中产的”舒适消费区间”。
运动社会学家李阳指出:”匹克球的流行,反映了中产群体在’健康需求’和’身份需求’间的平衡术。”他认为,当”打网球=有闲有钱”的符号意义被稀释,当”打羽毛球=平民运动”的标签不够体面,匹克球通过”去贵族化”的设计(降低身体门槛)和”再精英化”的包装(保留社交仪式感),成功填补了中产运动消费的”真空地带”。
但这种平衡能否持久?在杭州某匹克球馆,教练王雨注意到一个现象:半年前来学球的白领,现在开始讨论”要不要考教练证”;曾经只穿运动装的新手,逐渐换上专业速干衣。”当参与人数超过场地容量,当装备消费开始分级,匹克球可能会复制网球的发展路径——从大众运动变成品阶分明的圈子运动。”她说。
结语:运动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游戏
站在国贸的匹克球场边,李薇挥拍击球的瞬间,汗水顺着发梢滴在马卡龙色的场地上。她或许没意识到,自己手中的”小绿球”,正承载着中产群体对”理想生活”的想象——既要有运动的健康,又要有社交的温度;既要避免”打肿脸充胖子”的尴尬,又要维持”懂得生活”的体面。
或许正如樊振东在微博写的:”运动的意义,从来不在球拍的价格或场地的大小。”当匹克球从”穷人的网球”变成中产的新宠,我们更该思考的是:在越来越细分的运动赛道里,我们究竟是在寻找健康的身体,还是在购买一种”正确的活法”?答案,可能藏在每一次挥拍的瞬间——当球划过球网的刹那,所有的标签与争议,都化作空中那道轻盈的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