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伊朗东南部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扎黑丹市司法机构大楼遭恐怖组织”正义军”袭击致6死20伤,伊朗第一副总统阿雷夫谴责西方对恐怖袭击沉默并呼吁彻查,事件暴露边境安全漏洞及伊朗反恐挑战。

2025年7月26日的扎黑丹,晨雾还未完全从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的首府街道散去。这座毗邻巴基斯坦边境的城市,本应像往常一样迎来早市的喧嚣——卖馕的老阿卜杜拉支起木桌,铜壶里的红茶腾着热气;穿校服的学生背着书包跑过清真寺的穹顶;司法机构大楼前的国旗在微风中舒展。然而,上午9点15分的一声枪响,彻底撕裂了这份日常的平静。
血色十分钟:司法大楼里的生死瞬间
“他们端着AK-47冲进来时,我正给立案庭的法官送文件。”司法机构保安穆罕默德·卡里米回忆起那个清晨,声音仍止不住颤抖。据伊朗迈赫尔通讯社报道,3名武装分子分乘两辆摩托车闯入大楼,第一枪击碎了门厅的防弹玻璃,第二枪射向正在办理业务的律师群体。监控画面显示,他们穿着深色长袍遮住面容,腰间绑着自制爆炸装置,行动目标明确——尽可能制造最大伤亡。
“法官们躲在档案室里,女职员们挤在卫生间发抖。”卡里米说,他和其他安保人员试图阻拦,但武装分子使用了手榴弹。”爆炸的气浪把我掀翻在地,等我爬起来,走廊里全是血。”最终,这场持续约20分钟的袭击造成6人死亡、20人受伤,死者包括2名法官、3名律师和1名清洁工,伤者多为普通市民。
“自诩人权倡导者的沉默”:伊朗的愤怒与指控
袭击发生后仅3小时,伊朗第一副总统阿雷夫在德黑兰召开新闻发布会,措辞严厉地谴责袭击,并将矛头直指西方国家:”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一直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但不幸的是,那些自诩为人权倡导者的人,在面对针对伊朗的恐怖主义行动时保持了可耻的沉默。”
这一表态并非空穴来风。过去十年间,伊朗境内发生过多起针对核设施、军事基地和政府机构的恐怖袭击,但西方媒体的报道往往”选择性失焦”。例如2021年伊朗纳坦兹核设施遭袭,导致离心机组装车间严重损毁,西方主流媒体仅用”技术故障”模糊带过;2023年伊朗革命卫队高级将领穆萨维在德黑兰遇刺,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仅称”关注地区安全”,未明确谴责袭击者。
阿雷夫进一步指出,此次袭击的策划者”受伊朗敌人支持”。”这些犯罪分子的武器来自边境走私,资金通过海外账户流动,训练营地藏在巴基斯坦与伊朗交界的山区。”他强调,伊朗安全部门已锁定袭击者的身份,并确认其与境外势力存在联系。伊朗内政部长伊斯坎德尔·莫梅尼则在通话中下令:”彻查每一个细节,从武器来源到情报漏洞,必须给国民一个交代。”
“正义军”的阴影:跨境恐怖主义的旧伤复发
袭击发生后,一个名为”正义军”的武装组织宣称对事件负责。据伊朗司法机构信息中心披露,该组织成立于2012年,活跃于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与巴基斯坦交界的”三不管”地带,长期以伊朗政府为攻击目标,曾制造过2013年恰巴哈尔港爆炸案、2018年马什哈德清真寺枪击案等多起惨案。伊朗、巴基斯坦和美国均将其列为恐怖组织。
“他们是一群被极端思想洗脑的亡命徒。”一位不愿具名的伊朗反恐专家分析,”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是伊朗最贫困的省份之一,失业率超过30%,部落矛盾复杂。’正义军’利用当地青年的绝望情绪,以’反抗压迫’为名招募成员,实则接受境外资金支持。”他透露,近年来该组织的武器装备明显升级——从早期的土制炸弹发展到现在的自动步枪和遥控爆炸装置,”这背后一定有外部势力的军事援助”。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袭击发生时,正值伊朗与沙特阿拉伯在中国的斡旋下推进关系正常化,中东局势出现缓和迹象。有分析认为,”正义军”选择此时动手,意图破坏地区稳定,干扰伊朗的外交布局。”他们想向伊朗政府传递信号:即使在与沙特和解的背景下,境内的恐怖威胁依然存在。”该专家说。
安全漏洞与民众之痛:扎黑丹的”日常恐惧”
袭击暴露了伊朗边境地区的安全漏洞。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与巴基斯坦接壤,边境线长达1800公里,地形以山地和沙漠为主,管控难度极大。尽管伊朗革命卫队在该地区部署了大量兵力,但武装分子仍能通过地下隧道、伪装成商队的方式渗透入境。此次袭击的3名武装分子,据信是从巴基斯坦一侧的部落区进入伊朗境内的。
更令人揪心的是普通民众的安全焦虑。在扎黑丹医院的病房里,52岁的律师法蒂玛·扎赫迪攥着染血的法袍,声音哽咽:”我每天都要去司法大楼,从未想过会在门口遇到枪击。现在我不敢让孩子独自上学,不敢去市场买菜……”她的遭遇并非个例——袭击发生后,扎黑丹市的学校紧急停课,商场缩短营业时间,市民自发组成巡逻队检查街道。
伊朗政府已采取紧急措施:革命卫队接管了司法大楼周边的安保,内政部宣布悬赏5亿里亚尔(约合人民币80万元)征集袭击者线索,卫生部开通绿色救治通道。但民众的恐慌情绪仍未平复。”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抓凶手,而是从根本上解决边境安全问题。”扎黑丹市议员阿里·礼萨在社交媒体上呼吁,”政府应该加强与巴基斯坦的情报合作,共同打击跨境恐怖主义。”
大国博弈下的伊朗:反恐路上的孤独者?
此次袭击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伊朗安全处境的重新审视。作为中东地区的重要国家,伊朗长期面临来自以色列、美国和部分阿拉伯国家的制裁与压力,同时还要应对境内的恐怖主义威胁。有分析指出,伊朗的反恐努力常被西方误解为”镇压异见”,导致其在国际反恐合作中陷入孤立。
“当我们在打击’正义军’时,某些国家却在为他们的资金来源提供便利。”阿雷夫在发布会上暗示,部分西方金融机构通过离岸账户为恐怖组织转账,”这种双重标准是对国际反恐事业的严重伤害。”他呼吁国际社会”停止政治操弄,真正与伊朗合作打击恐怖主义”。
目前,伊朗官方尚未公布袭击的具体调查进展,但可以预见的是,这起事件将进一步激化伊朗与西方的对立。对于扎黑丹的市民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下一次袭击何时会来?政府的承诺能否兑现?那个卖馕的老阿卜杜拉是否还能支起他的木桌?这些问题,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夕阳西下时,扎黑丹司法大楼前的国旗降半旗致哀。血迹已被清理,但弹孔仍清晰可见。这座曾见证无数司法公正的大楼,如今成了恐怖主义的又一个注脚。而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幸存者们正互相搀扶着走出阴影——他们知道,重建安全,比重建大楼需要更漫长的时间和更坚定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