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上海人民广场亚洲大厦门口,身着戏服的剧迷们排起长队,等待着与舞台上的演员近距离互动;而在百米之外,空荡荡的广场绿地在路灯下显得有些寂寥。这样 “冰火两重天” 的场景,正是当下人民广场剧场集聚区域的真实写照。随着观演和消费行为的转变,传统剧场如何突破空间局限,让建筑与街道焕发全时段活力?行业人士近日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思想碰撞。

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刘夏花费一年时间,深入调研人民广场 20 座剧场及周边街区。他以独特的建筑学视角,发现高层嵌入型小剧场存在显著的人流分时差异问题。演出前,观演人群瞬间聚集;散场后,为与演员互动的 “SD” 行为,又使得人群长时间滞留。然而,由写字楼改造的剧场缺乏等候和交流空间,不仅影响体验,还暗藏安全隐患。对比西班牙马德里和法国巴黎的剧场集聚区,刘夏指出,上海人民广场作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和 citywalk 区域,人流结构更为复杂,观演人群与游客、通勤人群叠加,使得空间利用矛盾更加突出。例如,茉莉花剧场平日人气冷清,上海音乐厅在无演出时段广场绿地利用率极低。对此,他提出打造剧场主题步行系统,打通街区断裂路段,并将表演活动引入街道,让戏曲等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肌理,延续区域历史文脉。
在聚焦剧场区域空间优化的沙龙中,各界专家纷纷分享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作家乔争月以爱尔兰科克的教堂改造项目为例,这座由政府修缮、艺术机构管理的建筑,白天作为公共空间开放,设有餐厅、画廊,夜晚则化身为剧场,全时段、全空间的利用,极大提升了文化影响力。资深剧场管理者茅亦鸣回顾十年前 “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 改造历程,强调剧场文化与街区生态融合的重要性。他以贵州路为例,这条汇聚多家剧场与特色小店的 “碳水一条街”,已成为剧迷心中的观演配套地标。同时,他也指出,当下剧场既要吸引年轻观众,又要兼顾周边老社区居民需求,如何平衡不同客群成为新课题。
天蟾逸夫舞台的修缮则为老剧场改造提供了样本。在建筑师郑宁团队的努力下,这座历史建筑在保护风貌的同时,完成内部设施升级,开辟多功能空间。但老剧场面临的外部限制依然显著,如天蟾逸夫舞台装台依赖狭窄的汕头路后门,这也是人民广场众多剧场共同面临的空间困境。
从打造主题步行系统到借鉴全时段空间利用经验,从平衡多元客群需求到老剧场外部空间优化,上海人民广场剧场集聚区域的转型,不仅关乎剧场自身的发展,更关乎城市文化空间的品质提升。未来,随着一系列优化措施的推进,这里有望打破观演时段限制,从单一的演出场所,蝶变为全天候、多功能的城市文化活力街区,让建筑与街道真正成为市民与游客可阅读、可漫步、可触摸的文化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