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者”的坚守:高温下的高铁安全守护者

文章讲述了河南持续高温下,郑州东站高铁维修工人在每日凌晨“天窗时间”对行车设备进行全面检修的故事,展现他们在高温环境中坚守岗位、保障高铁安全运行的付出,同时提及科技助力运维及未来智慧运维的发展方向。

当城市陷入沉睡,郑州东站却有一群”夜行者”开始他们的工作。在持续高温的炙烤下,这些高铁维修工人每天凌晨0时10分至4时10分的”天窗时间”内,默默守护着旅客列车的安全运行。他们的工作看似平凡,却是保障高铁安全平稳运行的关键一环。

一、高温下的”天窗作业”

近日,河南遭遇持续高温天气,郑州作为全国重要的高铁枢纽,每天有大量动车组列车经停。在白天,钢轨表面温度最高可达近60摄氏度,这种极端高温容易导致钢轨胀轨,增加设备隐患风险。为此,郑州枢纽高铁综合维修工区的工人们只能在夜间”天窗时间”进行设备检修。

“天窗时间”是指铁路部门为保证维修作业安全而专门划定的非运营时间段。对于郑州东站这样的重要枢纽,每晚仅有4个小时的作业窗口。工人们必须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行车设备的全面检查,确保高铁运行安全。

“最近温度比较高,设备隐患风险也随之增加。”郑州枢纽高铁综合维修车间技术员李刚介绍道。高温不仅影响钢轨状态,还会加速设备老化,增加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工人们的夜间作业显得尤为重要。

二、精密细致的检修工作

凌晨时分,检修工人们头戴照明设备,开始对道岔转辙机、固定螺栓、绝缘接头等关键部位进行检查。这些看似简单的部件,却是保障列车安全运行的关键所在。

“我们需要在钢轨的关键部位设置位移观测标,通过位移观测桩检测钢轨的伸缩量是否在合理范围内。”李刚解释道。整个站场共有428处这样的定位装置,每处都需要进行精确测量和记录。

工人们不仅要检查设备状态,还要对站区内轨道进行位移观测,并详细记录数据。这些数据将成为判断设备状态的重要依据,为后续的维护保养提供参考。

“天气依然还很闷热,我们仍然要打起十二分精神,确保每一项作业精准到位。”郑州枢纽高铁综合维修工区工长闫家亮表示。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不仅考验着工人们的体力,更考验着他们的专注力和责任心。

三、科技助力下的高效作业

尽管检修工作主要依靠人工完成,但现代科技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业效率。工人们使用的检测设备经过精心设计,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保持稳定性能,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

“我们使用的设备都经过了特殊处理,能够在极端温度下正常工作。”李刚介绍道。这些设备不仅提高了检测精度,还缩短了作业时间,让工人们能够在有限的”天窗时间”内完成更多工作。

此外,郑州东站还建立了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工人们采集到的数据会实时上传至系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四、坚守背后的付出与感动

在高温下工作对体力的消耗是巨大的。工人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戴着安全帽,在钢轨间穿梭作业。汗水浸透了他们的工作服,却无暇擦拭。

“我们习惯了这样的工作环境。”闫家亮笑着说。虽然辛苦,但看到一列列高铁安全通过,他们心里就充满了成就感。

这些”夜行者”大多是年轻人,他们放弃了城市夜生活的繁华,选择在深夜守护高铁安全。有的人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十多年,见证了郑州东站从普通车站发展为全国重要高铁枢纽的全过程。

“每次看到旅客安全抵达目的地,我们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一位年轻的检修工人说道。朴素的话语背后,是对工作的热爱和对责任的坚守。

五、未来展望:智慧运维的新方向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铁运维也在向智能化方向迈进。郑州东站正在探索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运维效率。

“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实现预测性维护,通过数据分析提前发现设备隐患。”李刚展望道。这将大大减少夜间作业的工作量,提高运维效率。

同时,新一代检测设备的研发也在稳步推进。这些设备将更加智能化、便携化,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全面的检测。

但无论如何发展,人的因素始终是最重要的。再先进的设备也需要人来操作和维护,再智能的系统也需要人来管理。因此,像郑州东站这样的”夜行者”团队,仍将是保障高铁安全运行的中坚力量。

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这些高铁维修工人依然在钢轨间忙碌。他们是高铁安全的守护者,是旅客平安出行的保障。当第一缕阳光照进郑州东站时,他们的工作已经完成,只留下一列列安全平稳运行的高铁,载着旅客驶向远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