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茌平区朱楼村村民反映电动车挂牌收费问题,官方回应称收费实为保险费用且挂牌不强制,事件引发对基层政策执行透明度的讨论,凸显民生关切与治理规范的平衡需求。

“村里通知电动车挂牌要交240元,三轮车260元,还必须买三年保险!”近日,山东聊城茌平区肖家庄镇朱楼村村民向媒体反映的这则消息,在社交平台引发广泛讨论。这起看似简单的收费争议,实则折射出基层治理中政策执行与民生关切的微妙平衡问题。
一、事件缘起:一则引发质疑的群通知
7月11日,朱楼村村民在社交媒体爆料称,村干部在微信群发布通知,要求村民为电动车办理备案挂牌,并收取240-260元不等的费用,且必须购买三年保险。这一消息迅速引发连锁反应——周边村庄也出现类似通知,村民们纷纷质疑这是村镇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利益捆绑。
从村民提供的聊天记录来看,通知中明确提到:”聊城交警支队来村里给电动车挂牌,两轮240元,三轮260元,保险三年,挂牌子终身用”,甚至威胁”没牌子的车将被交警拖走”。这种带有强制色彩的表述,加剧了村民的不安与质疑。
二、官方回应:保险为交强险,挂牌确实收费
面对舆论质疑,7月11日下午,朱楼村经手此事的村干部作出回应。他解释称,此次电动车挂牌收费实际是保险费用,挂牌本身并不收费。具体而言:
- 收费标准:两轮电动车240元/3年,三轮电动车260元/3年;
- 保险性质:为人保财险的骑行无忧组合保险;
- 办理方式:村民可自愿选择是否购买保险,只挂牌可直接去茌平区交警部门办理;
- 执行情况:该村办理已结束,周边村庄因首次办理人数少又加办一次。
这一解释似乎厘清了部分疑问,但村民的担忧并未完全消除——为何保险必须通过村里购买?为何宣传中强调”挂牌就得收费”?这些细节仍待进一步说明。
三、政策背景:备案登记与保险自愿的博弈
根据《山东省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自2022年5月1日起,电动自行车需进行备案登记。但政策明确要求:
- 备案登记不得收费;
- 保险购买应遵循自愿原则。
此次事件中,村干部强调”挂牌不收费,保险自愿”,但村民反映的通知却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色彩。这种”政策执行偏差”并非个例,在基层治理中时有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聊城交警支队在《电动自行车备案倡议书》中确实提到了保险购买,但落款单位与村干部所说的”人保财险”存在差异。这种表述上的不一致,进一步加剧了村民的困惑。
四、民生关切:为何村民反应如此强烈?
这起事件引发广泛共鸣,背后是村民对基层治理的深层关切:
- 经济压力:240-260元的费用对农村家庭而言并非小数目,尤其需要明确这笔支出是否必要;
- 信息不对称:村民对政策理解有限,容易对”捆绑销售”产生怀疑;
- 执行透明度:村干部的解释与最初通知存在差异,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一位村民坦言:”我们不是反对买保险,而是担心被强制消费。如果能明确告知这是自愿的,我们完全可以接受。”
五、治理启示:基层执行需更透明规范
这起事件给基层治理带来重要启示:
- 政策传达要精准:避免”层层加码”,确保村民准确理解政策;
- 执行过程要透明:明确告知哪些是必选项、哪些是可选项;
- 监督机制要健全:建立村民反馈渠道,及时回应关切。
茌平区相关部门表示,已注意到此事,将介入调查是否存在违规行为。这种积极回应值得肯定,但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效机制,避免类似争议再次发生。
六、延伸思考:电动车管理如何更人性化?
放眼全国,电动车管理正面临诸多挑战:
- 备案登记:如何在确保安全与便民之间找到平衡?
- 保险推广:怎样让村民自愿接受而非被迫购买?
- 执法尺度:如何避免”一刀切”式管理?
聊城此次事件或许能成为一个改进契机——通过更透明的政策执行、更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让村民真正理解并支持电动车管理工作。
结语: 山东聊城这起电动车挂牌收费争议,表面上是保险捆绑问题,深层则反映了基层治理中政策执行与民生关切的平衡难题。它提醒我们:好的政策需要好的执行,而好的执行必须以透明、规范、便民为前提。期待相关部门以此为契机,完善工作机制,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每一位村民。毕竟,治理的温度,往往体现在这些民生细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