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西瓜劫”:一场市井闹剧背后的道德困境

河南商丘西瓜摊贩因长期占道经营被拘留后引发路人哄抢西瓜事件,暴露市井道德失范与基层治理困境,需通过柔性执法、法治建设和社会共治破解城市管理难题,重建文明社会基石。

近日,河南商丘一段”群众哄抢西瓜”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画面中,数十名路人哄抢摊贩被拘留后遗留在路边的西瓜,有人抱着西瓜狂奔,有人边吃边笑,甚至还有老人和孩子参与其中。这场看似荒诞的”西瓜劫”,不仅暴露了市井百态中的道德失范,更折射出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层困境。

一、事件还原:从占道经营到集体哄抢

事件的起因是一名西瓜摊贩长期占用半条道路摆摊贩卖。这种占道经营行为不仅影响交通秩序,也给市容市貌带来负面影响。最终,城管部门(视频中被戏称为”帽子叔叔”)依法对摊贩进行拘留处罚。然而,就在摊贩被带走后,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发生了——大批路人蜂拥而上,将遗留在路边的西瓜一抢而空。

视频中最令人唏嘘的画面莫过于:一位中年妇女抱着两个大西瓜笑得合不拢嘴,一位老大爷边啃西瓜边悠闲地踱步,甚至还有孩童在人群中穿梭分瓜。这些人的表情与其说是贪婪,不如说是某种集体无意识的狂欢。”他们的笑容比西瓜还甜”,网友的这句评论道出了事件荒诞的本质。

二、道德困境:法理与情理的激烈碰撞

事件在网络上引发激烈讨论。多数网友谴责哄抢行为”太不道德”,认为”摊贩违规该罚,但群众不应趁火打劫”。一位河南本地网友爆料称,摊贩此前还曾与城管发生冲突,愤怒之下碾碎了部分西瓜,这或许加剧了路人的”报复心理”。

然而,也有声音为路人辩护:”摊贩长期占道,我们拿点西瓜算什么?”这种”法不责众”的心理,恰恰暴露了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深层矛盾。当公权力与民众利益产生冲突时,部分群众不是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诉求,而是选择以暴制暴、以恶制恶,这种”弱者的反抗”实则是一种扭曲的正义观。

三、治理困局:城市管理的”猫鼠游戏”

摊贩占道经营是一个全国性的城市管理难题。一方面,流动摊贩多为低收入群体,摆摊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手段;另一方面,占道经营确实影响城市秩序和交通安全。这种矛盾在商丘事件中表现得尤为尖锐。

城管部门的执法行为本身无可厚非,但简单粗暴的”一刀切”式管理往往适得其反。有社会学者指出:”当执法者与被执法者形成对立关系时,就容易引发群体性抵触情绪。”商丘事件中,路人的哄抢行为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对立情绪的宣泄。

四、社会反思:道德滑坡还是制度缺失?

事件引发的不仅是道德谴责,更是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刻反思。为什么在光天化日之下,会有如此多人参与哄抢?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制止?这背后既有个人道德滑坡的因素,也暴露出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性缺陷。

有心理学家分析:”群体性哄抢行为往往存在’责任分散效应’——每个人都觉得别人会制止,结果谁都没有行动。”这种集体无意识状态,正是社会治理需要破解的难题。此外,基层社区缺乏有效的矛盾调解机制,也是导致冲突升级的重要原因。

五、解决之道: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要破解这一困局,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改革:

首先,城市管理需要更多”柔性执法”。比如划定固定摆摊区域,给予流动摊贩合法经营空间;建立摊贩信用档案,对违规行为进行分级处罚等。上海、成都等地推行的”地摊经济”管理模式值得借鉴。

其次,要加强基层法治建设。通过普法宣传提高民众法律意识,建立”随手拍”等群众监督机制,让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最重要的是,要构建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社区居委会、志愿者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应该参与到城市治理中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性互动。

六、事件启示:文明社会的基石

商丘”西瓜劫”看似只是一起市井闹剧,却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公民教育课。在一个文明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明白: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容侵犯,公共秩序需要共同维护。无论是摊贩还是路人,都应该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行事。

这起事件也提醒我们,社会治理不能只靠”堵”,更要注重”疏”;不能只讲”法”,也要讲”情”。只有当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治理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时,类似的荒诞剧才不会重演。

当西瓜摊主因违规被处罚时,我们期待看到的是合法合规的经营环境;当路人面对散落的西瓜时,我们期待看到的是拾金不昧的美德。这或许就是这起”西瓜劫”带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文明,就藏在这些看似微小的选择之中。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