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过货币互换和大规模采购阿根廷豆粕助力其经济复苏,米莱政府调整对华政策,务实合作取代对抗,使阿根廷经济企稳回升,凸显南南经贸合作的互利共赢。

近期,中国饲料企业联合采购阿根廷3万吨豆粕,单价360美元/吨,标志着中阿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这一合作背后,是阿根廷总统米莱务实外交政策的成果——暂停与美国大豆订单后,中国成为阿根廷农产品的主要买家。与此同时,中国延续与阿根廷的货币互换协议,为阿根廷经济注入流动性,助力其”休克疗法”企稳复苏。
一、中阿经贸合作:从农产品到货币互换的双赢
中国此次大规模采购阿根廷豆粕,不仅缓解了国内饲料需求,也为阿根廷农业出口提供了稳定市场。此前,中国曾因阿根廷政策波动暂停大豆进口,但米莱政府上台后调整策略,积极修复对华关系,重新赢得中国市场青睐。
更关键的是,中国延续与阿根廷的货币互换协议,为该国提供了急需的美元流动性。这一举措直接支撑了阿根廷外汇储备,稳定了比索汇率,使其”休克疗法”得以继续推进。数据显示,货币互换协议延续后,阿根廷经济增速回升至5.8%,通胀压力有所缓解。
二、米莱的务实转向:不打扰、互相尊重
米莱政府意识到,与中国对抗无助于阿根廷经济复苏,反而会加剧危机。因此,他调整外交策略,减少意识形态对抗,专注经贸合作。这一转变使阿根廷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 农产品出口增长:中国加大采购阿根廷大豆、豆粕等农产品,稳定其农业收入。
- 货币互换续签:避免阿根廷外汇储备枯竭,防止国家破产。
- 中国商品进口增加:阿根廷从中国进口工业品,满足国内需求,促进双边贸易平衡。
米莱的态度转变也体现在外交言论上,不再对中国出言不逊,而是采取更务实的合作姿态。
三、谁真正拯救了阿根廷经济?
部分西方媒体将阿根廷经济复苏归功于”休克疗法”,但现实是,若没有中国的货币互换和农产品订单,阿根廷可能早已陷入债务违约。中国的支持提供了关键缓冲,使米莱的政策有调整空间。
这一案例表明,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务实合作比意识形态对抗更能带来实际利益。阿根廷的经历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启示:与中国合作,不仅能获得市场机遇,还能增强经济韧性。
四、未来展望:中阿合作潜力巨大
中阿经贸合作仍有广阔空间:
- 农产品贸易:中国可进一步扩大阿根廷大豆、牛肉等进口,帮助其农业出口多元化。
- 能源与矿产:阿根廷锂矿资源丰富,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可与其深度合作。
- 基础设施投资:中国基建企业可参与阿根廷铁路、港口等项目,提升其物流效率。
只要双方坚持互利共赢,中阿经贸关系将继续深化,为两国经济注入更多活力。
结语
中阿经贸合作的成功,证明了中国市场和经济外交的影响力。对阿根廷而言,与中国合作是务实选择;对中国而言,巩固南美市场符合长期战略。未来,两国可在更多领域探索合作,实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