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女婿学绝艺后抢注商标反告岳父:一场关于手艺与良心的拉锯战

广州男子入赘学到岳父独门烧腊手艺后注册商标,离婚后起诉岳父侵权索赔,法院因他违背诚信原则驳回其诉求,引发对传统手艺传承中道德与法律问题的思考。

2025 年 6 月,广州一桩看似普通的商标侵权案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男子王某作为上门女婿习得岳父独门烧腊手艺后,不仅抢先注册商标将技艺据为己有,更在离婚后起诉岳父要求停止 “侵权” 并索赔。这场充满戏剧张力的官司,撕开了家庭伦理与商业道德的双重裂痕,也让 “手艺传承” 这一传统命题在现代法治社会下经受拷问。

从翁婿情深到对簿公堂:一场精心策划的 “技艺掠夺”

2010 年,来自湖南的王某入赘广州李家,成为岳父李建国烧腊店的上门女婿。在岭南饮食文化中,烧腊技艺向来被视为家族安身立命的根本,李建国却因 “一个女婿半个儿” 的传统观念,将传承三代的秘方配料与烤制工艺倾囊相授。据街坊回忆,那段时间王某每天凌晨便跟着岳父选料、腌渍、烧制,李建国甚至将核心配方写在泛黄的笔记本上供其学习。

转折发生在 2018 年。王某突然以 “品牌升级” 为由,将岳父店中使用多年的 “李氏烧腊” 字样注册为个人商标。面对岳父 “一家人何分彼此” 的宽容,他并未收敛 ——2020 年与妻子离婚后,王某竟向法院提起诉讼,声称李建国持续使用 “李氏烧腊” 标识构成商标侵权,要求立即停止经营并赔偿 50 万元损失。

庭审现场曝光的证据显示,王某早在入赘初期便暗中记录岳父的操作细节,甚至在注册商标时刻意隐瞒了技艺来源。更讽刺的是,他提交的 “独创工艺说明” 中,多项数据与李建国笔记本上的记载完全一致。这种将亲情作为跳板、技艺作为猎物的行为,让旁听席上的老邻居们唏嘘不已。

法律天平如何称量 “手艺良心”?诚信原则成判决关键

本案的法律争议焦点集中于两点:其一,王某的商标注册是否构成恶意抢注;其二,李建国使用家族传统技艺是否构成侵权。根据《商标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申请商标注册不得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也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

法院审理查明,李建国的烧腊店自 2005 年起便使用 “李氏烧腊” 标识,在当地具有较高知名度。王某作为家庭成员,明知该标识的来源及商誉,却在未与家人协商的情况下擅自注册,其行为已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主审法官在判决书中特别指出:”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被告作为技艺学习者,将传承人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并反向追责,显然违背公序良俗。”

这一判决与 2023 年深圳 “中医拜师学艺后抢注专利” 案形成司法呼应。两案均认定:当技艺传承建立在亲属关系或师徒情谊基础上时,学习者负有更高的道德注意义务,若利用优势地位掠夺知识产权,即使形式上符合注册程序,也可能因 “恶意注册” 被认定无效。

从 “传男不传女” 到 “传德不传艺”:传统手艺传承的现代困境

王某的行为并非个案。在佛山某陶瓷古镇,曾有外姓学徒凭借婚姻关系进入工艺世家,掌握独门釉色配方后另立门户,甚至挖走核心客户;在苏州刺绣行业,也出现过女婿学成后将岳母的创新针法申请专利,导致老人无法继续使用祖传技艺的案例。这些事件折射出传统手艺传承面临的时代难题 —— 当口传心授的师徒制遇上知识产权制度,当家族伦理遇上商业规则,如何平衡情感与利益?

民俗学者指出,传统手艺传承中 “传德” 先于 “传艺” 的原则正在被忽视。在广东烧腊行当的传统里,学徒需经历三年零四个月的 “跟师期”,除了技艺学习,更要接受 “尊师重道”” 感恩图报 ” 的德行教育。李建国的遭遇恰恰说明:当技艺脱离了道德根基,便可能成为反噬传承人的利器。

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手艺人开始采取法律手段保护传承。广州 “陈添记鱼皮” 第三代传人在传艺时会签订《技艺使用协议》,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佛山剪纸大师陈永才则将核心技法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根本上杜绝恶意抢注。这些探索为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的延续提供了新思路。

判决背后的社会叩问:利益至上的时代如何守护 “匠心”?

王某败诉后,网络上 “白眼狼” 的骂声不绝于耳,但更深层的讨论在于:当婚姻、亲情都可能成为利益交换的筹码,社会该如何维系基本的伦理底线?有网友晒出老家的故事:某豆腐坊老板将技艺传给女婿后,女婿每年春节都会带着头茬豆腐祭拜岳父母,如今两家店铺相邻却相互帮衬,成就一段商业佳话。这种 “以心换心” 的传承,与王某的行径形成鲜明对比。

法律学者强调,本案的典型意义在于:它打破了 “商标注册即拥有绝对权利” 的认知误区,明确了民事行为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的原则。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建伟所言:”知识产权制度的初衷是鼓励创新,而非纵容掠夺。当技艺传承中掺杂了恶意算计,法律必须站在道德一边,为 ‘ 匠心 ‘ 撑起保护伞。”

如今,李建国的烧腊店仍在老地方营业,门口新增的 “三代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 牌匾格外醒目。午后阳光透过玻璃橱窗,照在老人擦拭了几十年的铜制烧腊钩上,也照亮了墙上新增的警示语:”传艺先传德,学徒先学心。” 这场官司或许未能完全挽回老人的经济损失,却为所有手艺人提了个醒:在保护技艺的路上,法律与道德同样重要。

当王某拿着败诉判决书离开法院时,街角烧腊店飘来的香气似乎格外浓郁。那香气里,有传承三代的匠心味道,也有关于良知与底线的永恒思考 —— 在任何时代,技艺或许可以被注册,但良心永远无法被标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