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掖:祁连山下的绿色奇迹——国家公园的生态复兴之路​

甘肃张掖祁连山国家公园通过生态修复、科技赋能与社区共治实现草原复绿,探索出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展的绿色转型之路,成为西北干旱区生态治理的典范。

盛夏时节,甘肃张掖祁连山国家公园内,绿草如茵,野花遍地,雪山融水潺潺流淌。这片曾经因过度放牧和气候变化而退化的草原,如今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西北干旱区生态修复的典范。祁连山的绿色复兴,不仅关乎一座山的命运,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

从荒芜到葱郁:祁连山的生态涅槃

祁连山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河西走廊的”母亲山”。然而,上世纪末,由于过度放牧、矿产开发和气候变化,祁连山生态系统一度濒临崩溃——草场退化、雪线上升、生物多样性锐减。

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张掖段作为核心区域,开启了史上最严格的生态保护行动。牧民搬迁、禁牧休牧、人工种草、生态补水……一系列措施让这片土地重获新生。如今,公园内草场植被覆盖度雪豹、白唇鹿等珍稀动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现在草长得比人还高,野花遍地都是,”当地牧民才仁加回忆道,”以前冬天雪少,现在雪山融水多了,草场也跟着’喝饱了’。”

科技赋能:智慧监测守护绿色家园

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修复并非简单的”封山育林”,而是依托现代科技构建起”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

在公园管理处的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个监测点的数据——草场湿度、雪线高度、野生动物活动轨迹……”我们安装了XX多个红外相机,记录到了XX多种野生动物的活动影像,”公园科研人员小李介绍,”最让人兴奋的是,去年首次拍摄到了雪豹带幼崽的视频。”

此外,无人机巡护、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的应用,让生态保护更加精准高效。公园还建立了大数据平台,整合气象、水文、生物多样性等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生态经济:牧民转型”绿水青山守护者”​

生态保护不能以牺牲民生为代价。祁连山国家公园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以前我们靠放牧为生,现在成了生态管护员,”才仁加说,”每月有固定工资,还能参与生态监测,学到不少知识。”像他这样的生态管护员,张掖段共有XXX名,他们既是草原的守护者,也是生态红利的分享者。

公园还引导牧民发展生态旅游、有机畜牧业等绿色产业。在康乐草原,牧民合作社推出的”草原体验游”项目,让游客住蒙古包、骑马、挤牛奶,既保护了草场,又增加了收入。

挑战与未来:平衡保护与发展的智慧

尽管成效显著,祁连山的生态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周边地区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生态补偿机制有待完善……

“生态保护是一场持久战,”张掖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表示,”我们将继续完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模式,探索更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未来,祁连山国家公园将重点推进:

  1. 生态修复​:继续实施退化草场治理、湿地保护等项目;
  2. 科研监测​: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研究院,加强生物多样性研究;
  3. 社区共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让牧民从保护中持续受益。

结语:绿色长城的崛起

祁连山的绿色复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从荒芜到葱郁,从索取到守护,这片土地上的变化印证了一个真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站在祁连山顶远眺,雪山皑皑,草原如茵,河流蜿蜒——这幅壮美的生态画卷,不仅属于甘肃张掖,更属于整个中国。它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荒芜之地也能重获生机,干旱区也能绽放绿色奇迹。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