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科学城:解码中国原始创新的”国之重器”

怀柔科学城作为中国原始创新”国之重器”的重要地位,阐述其通过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国之重器”构建原始创新硬核支撑,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创新生态闭环并取得丰硕成果,凭借顶尖人才汇聚的人才高地优势和政策支持构建良性循环,正向着世界科学高地加速奔跑,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和全球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在青山绿水间,一座闪耀着创新光芒的科学之城正在崛起。这里不是普通的科技园区,而是中国原始创新的”国之重器”——怀柔科学城。占地1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37个科技设施平台集聚,总投资超百亿元的”国之重器”在这里拔地而起,一个接一个的突破性成果正在生长。让我们走进这座科学之城,探寻中国原始创新的澎湃动力。

一、”国之重器”:原始创新的硬核支撑

在怀柔科学城,每一座科学装置都是原始创新的”硬核支撑”。2025年4月启动的”数字生命”大科学计划引发全球关注,这项由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发起的计划,依托刚通过国家验收的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将对生命体结构与功能进行跨尺度、多模态观测。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和平指出:”这一设施的战略价值是要建立从细胞到器官的’数字孪生’,为重大疾病研究提供新范式。”

更令人瞩目的是我国首台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这座形似”放大镜”的巨型建筑占地面积相当于90个足球场,总投资47多亿元,可发出比太阳亮度高1万亿倍的光,成为解析物质微观结构的”终极工具”。潘卫民研究员形象地比喻:”HEPS就像一把’光尺’,能精准测量微米级的蛋白质晶体结构。”首批光束线站已开展实验,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

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寰”则承担着另一重使命。作为我国首个地球系统模拟大科学装置,它能重现地球的过去、模拟现在、预测未来,为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提供科学支撑。这些”国之重器”共同构成了怀柔科学城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了物质、空间、生命、地球系统、信息与智能五大科学方向的设施集群。

二、创新生态:从”0到1″的成果涌现

原始创新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在怀柔科学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形成了完整的闭环,一个接一个的突破性成果正在涌现。

在生物医学领域,”数字生命”大科学计划首批启动的”AI解码生物钟”等13个重点项目已展现出巨大潜力。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携手90家合作伙伴,打通了”原理—技术—产品—应用”的创新链,推动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装备实现”中国创造”。物质科学领域的突破同样亮眼:依托HEPS发出的”最亮的光”,科研团队在航空航天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同步辐射技术揭示了锂硫电池充放电过程中的界面演化规律,为下一代储能电池研发奠定基础。这些成果不仅发表在《科学》《自然》等顶级期刊,更直接服务于”嫦娥””天问”等国家重大任务。

迄今,怀柔科学城已突破关键核心技术51项,产出重大科技成果329项。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科研团队夜以继日的攻关,是原始创新在中国大地上结出的累累硕果。

三、人才高地:创新要素的强磁场

顶尖人才是怀柔科学城最珍贵的”燃料”。这里汇聚了诺贝尔奖得主杰哈·穆鲁、丘成桐院士、程和平院士等诺奖级科学家19名、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8名、两院院士78名。这种”磁吸效应”源于怀柔科学城”科学家一生之城”的规划理念。

起步区规划实现率达85%,基础设施完成率达91%。从国际学校、三甲医院到人才公寓、科学家公园,”远看是花园,近看是家园”的城之框架已经形成。瑞士归国的青年科学家许海生研究员坦言:”这里有顶尖的设施、自由的学术氛围,还有配套完善的生活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从科研到生活的全场景支持。”

目前,在怀科研人员达2.5万人,外籍人才671名,形成”老中青”结合、”产学研”联动的人才生态。更关键的是,创新、产业、资本在这里形成了良性循环。对初始创业团队给予”耐心资本”支持,设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怀柔创新联合基金,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转化”的生态闭环,为创新提供了强大助力。

四、未来展望:向着世界科学高地奔跑

站在怀柔科学城的观景台上,鳞次栉比的科研楼宇与绿意盎然的生态景观相映成趣。这座以科学命名的城,正驰骋于新的科技浪潮,如同一粒种子,以惊人的速度萌发生长。

从城到国,再到面向全球,创新始终是主旋律。怀柔科学城不仅是中国原始创新的”国之重器”,更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标志。它向着世界科学高地奔跑,在接力的奋斗中必将梦想成真!

这座科学之城的故事,正是中国科技创新的缩影。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国之重器”的硬核实力,感受到了创新生态的蓬勃生机,见证了顶尖人才的汇聚交融。怀柔科学城的崛起,不仅为中国原始创新提供了强大支撑,更为全球科技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新的科技革命浪潮中,怀柔科学城必将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