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旅游边签单:240小时过境免签催生”进货式”旅游新业态

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施半年成效显著,带动广州、杭州、义乌等地出入境客流及消费大幅增长,外籍游客兴起“进货式”旅游新模式,将旅游与商务采购结合,推动地方经济与产业升级,未来有望进一步推广并带动服务贸易发展。

随着中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施满半年,一股”进货式”旅游新潮流正在全国多地兴起。从广州白云机场到杭州手工艺馆,再到义乌国际商贸城,外籍游客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游览,而是将旅游与商务考察、购物采购完美结合,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旅行方式。这种”边旅游边签单”的模式不仅带动了口岸客流大幅增长,更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政策红利释放:过境免签带动出入境客流激增

6月17日,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实施已满半年。广州边检总站白云边检站数据显示,已有超1万名旅客享受到这一便利,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约90%。这一数据背后,是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自6月12日起,适用该政策的国家更是增至55个,”免签朋友圈”的扩容让外籍游客”说来就来”成为现实。

政策放宽优化的带动作用显而易见。某旅游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1月1日至5月22日,广州入境游客总人次同比增长57.86%,总消费金额同比增长68.63%。这种”过境流量”向”经济增量”的转化,正是政策红利的直接体现。在杭州、义乌等地,类似的增长曲线也在上演,形成了一股席卷全国的”入境游”热潮。

二、杭州样本:科技新特产成”圈粉”利器

在浙江杭州,外籍游客将深度游、文化游作为首选,同时也被科技新特产深深吸引。杭州手工艺活态馆内,外籍游客跟着老师学习制作江浙传统糕点”定胜糕”,体验地道的美食文化;在手工艺品展区,杭扇、冰箱贴、饰品等特色商品成为热门选择。

更具吸引力的是杭州大厦”杭产品专区”的创新产品。这里汇集了智能硬件、数字文创、健康科技等领域的前沿产品,AR眼镜、AI智能健身器等科技新特产让来自韩国等国家的游客流连忘返。为方便外籍游客购物,”杭产品专区”设在离境退税服务中心旁,实现”即买即退”无缝衔接。今年以来,全市离境退税单量、销售金额分别增长133.1%和110.1%,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科技新特产的强大吸引力。

三、义乌模式:”旅游+购物”催生”进货式”旅游

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义乌国际商贸城推出的”旅游+购物”模式将”进货式”旅游推向高潮。走进商贸城,外籍游客穿梭于各摊位之间,玩具、日用百货等传统商品依然畅销,而无人机、编程类益智机器人等科技电子产品更是备受青睐。

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从义乌入境的境外人员超24.99万人次,同比增长18.62%。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游客中不仅有定期往返的国际采购商,还有通过免签政策入境的外籍游客。他们将义乌作为重要一站,在游玩考察的同时”顺便”签下大单。这种”边旅游边签单”的模式,正在重塑传统的贸易方式。

四、经济效应:从”观光客”到”消费者”的转变

“进货式”旅游的兴起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应。首先,它延长了外籍游客的停留时间,增加了消费频次。传统的观光客可能只是短暂停留,而”进货式”游客往往需要更多时间考察市场、比较商品,自然会增加在当地的消费。

其次,这种模式促进了产业升级。为了满足外籍游客的需求,商家不得不提升产品质量、丰富产品种类、优化服务体验。杭州的科技新特产、义乌的电子产品热销就是最好的例证。这种需求倒逼供给升级的机制,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最后,它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从导游、翻译到产品展示、售后服务,”进货式”旅游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才。特别是在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既懂外语又熟悉产品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

五、未来展望:从试点到常态的升级路径

当前,”进货式”旅游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这一模式有望从试点城市向更多地区推广。随着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进一步优化,可能会有更多城市加入这一行列。

数字化手段的应用将提升体验。VR/AR技术可以帮助外籍游客提前了解商品信息,智能翻译设备可以消除语言障碍,移动支付可以简化交易流程。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使”进货式”旅游更加便捷高效。

政策支持力度有望加大。地方政府可能会出台更多便利措施,如设立专门的”进货式”旅游服务窗口、提供税收优惠等。同时,跨境电商平台的建设也将为这种新型贸易方式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

“进货式”旅游的兴起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它不仅为外籍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行体验,更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的持续培育,这种创新模式有望成为推动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通过创新旅游模式促进经济发展的做法,无疑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