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比亚迪将海鸥车型价格直降 20%,吉利、零跑、奇瑞纷纷跟风加入战局,中国汽车市场再次掀起价格战的惊涛骇浪。入门级轿车跌破 6 万元大关,“零公里二手车” 乱象频出,上游零部件供应商濒临破产…… 这场持续三年的价格厮杀,正将整个行业拖入 “卖一辆亏一辆” 的恶性循环深渊。在血雨腥风的市场竞争中,中国车企究竟该如何破局?

5 月 27 日,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打响新一轮价格战的 “第一枪”,22 款车型集体降价,海鸥起售价从近 7 万元骤降至 55800 元,降幅令人咋舌。随后,吉利、零跑、奇瑞等车企迅速跟进,以购车节等形式卷入这场价格厮杀。市场数据显示,目前活跃的 169 家汽车制造商中,超半数企业市占率不足 0.1%,激烈的竞争使得多数企业陷入亏损困局。更令人担忧的是,价格战的 “战火” 正从整车制造蔓延至上游供应链,部分零部件企业因主机厂持续压价,已在破产边缘挣扎。
价格战并非中国汽车市场的特有现象,回望全球汽车工业 137 年的发展历程,这样的博弈从未停歇。1913 年,亨利・福特推出移动装配线,将 T 型车生产时间大幅压缩,价格腰斩至 290 美元,缔造市场神话;但因过度依赖单一车型,最终被通用汽车的多品牌矩阵战略超越。1975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下,克莱斯勒凭借 K 型车的燃油经济性和现金折扣策略逆势突围。然而,这些历史案例也警示我们:单纯依赖价格战难以长久,过度降价甚至会损害品牌溢价能力,如 2013 年欧债危机时,欧洲车企的降价策略虽换来了短期销量,却让品牌价值遭受重创。
对比国际经验,中国车企亟需找到破局之道。日本丰田在进军美国市场时,通过技术创新与质量提升,以技术溢价打破价格困局;韩国现代汽车在价格战倒逼下,开发出领先的发动机技术。反观当下中国汽车市场,尽管产业链成熟带来性价比优势,但设计与技术同质化严重,导致企业只能在价格上 “死磕”。更值得关注的是,当降价成为主要竞争手段,行业的技术创新动能被严重削弱,这无疑会影响中国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
对此,国家层面已释放积极信号。5 月 20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表示将整治 “内卷式” 竞争,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政策的引导,为车企摆脱价格战泥潭提供了外部助力。但归根结底,车企自身必须主动求变,从技术革新、产品差异化、品牌升级等方向寻求突围。正如汽车行业发展规律所示,那些能精准洞察消费需求、主动在技术革新中求变的车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绝处逢生”,迎来新的辉煌。中国车企唯有跳出价格战的 “舒适圈”,才能在全球汽车产业的浪潮中站稳脚跟,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