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单一 BMI!“腰高比” 成预测心衰新标尺

站在体重秤上,看着 BMI 数值在 “正常范围” 沾沾自喜,却不知腰间悄然堆积的赘肉,或许正威胁着心脏健康。欧洲心脏病学会 “心力衰竭 2025” 大会上的一项研究带来颠覆性发现:比起人们熟知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与身高的比例(腰高比,WtHR)可能是预测心力衰竭更精准的指标。

长久以来,肥胖与心力衰竭的关联备受关注。大量研究表明,随着 BMI 数值攀升,心衰风险也呈显著上升趋势,这让 BMI 成为衡量健康的重要参考。然而,这个看似万能的指标却存在先天缺陷。“BMI 受性别、种族等因素干扰,还忽略了身体脂肪的分布差异。” 主持该研究的瑞典隆德大学学者 Amra Jujic 指出,“而腰高比能更准确反映向心性肥胖 —— 即内脏器官周围危险脂肪沉积的状况。”

为揭开腰高比与心衰的关系,研究团队对瑞典马尔默预防项目中 1792 名参与者展开分析。这些参与者年龄在 45 – 73 岁间,平均 67 岁,女性占比 29%,腰高比中位数为 0.57,且血糖状况呈现三分天下的格局:三分之一血糖正常,三分之一空腹血糖受损,三分之一患有糖尿病。在长达 12.6 年的中位随访期内,研究人员密切追踪,最终记录到 132 例心衰事件。

数据揭示出惊人规律:腰高比数值越高,心衰发生风险呈阶梯式上升。当研究人员将腰高比划分为四个区间对比发现,处于最高四分位数、腰高比中位数达 0.65 的人群,心衰患病风险远超其他组别。论文作者 John Molvin 强调:“参与者的腰高比中位数突破 0.5 的心脏代谢风险临界值,这意味着多数人已面临潜在风险。理想状态下,腰围应小于身高的一半。”

这项研究不仅证实腰高比与心衰的强关联,更颠覆了传统认知 —— 比起笼统的 BMI,聚焦脂肪分布的腰高比能更精准预警心衰风险,甚至为肥胖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靶向指引。不过,研究团队并未止步于此。Molvin 透露,后续将在更大规模队列中验证腰高比的预测效力,同时探索其与其他心脏代谢疾病的潜在联系。

当健康监测从单一数字迈向精准测量,这场 “腰高比” 带来的认知革新,或许能让更多人在腰围警报拉响前,就为心脏健康筑起防线。毕竟,比起 BMI 报表上的 “正常”,藏在腰高比里的健康密码,才是守护心脏的关键钥匙。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