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补漏市场的黑洞:“注胶堵漏” 骗局为何屡禁不止?

“不用砸墙,两小时完工” 的诱人承诺,换来的却是家中墙面鼓包、地板变形,还有一张高达 3 万元的 “天价账单”。当消费者满心期待解决房屋漏水问题,却不料掉入精心设计的 “注胶堵漏” 陷阱。在万亿级的建筑修缮市场中,这类披着 “高科技” 外衣的骗局,正如同潜伏的蛀虫,屡屡啃食着消费者的信任。

央视新闻调查揭露,所谓 “免砸墙注胶堵漏” 技术,实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维修人员使用的 “胶水” 多为三无产品,伪造的 “进口材料”“权威认证” 证书成为忽悠消费者的幌子。更令人咋舌的是其 “报价套路”:维修前以 “少量用胶” 报出低价获取信任,施工中却大幅增加用量,最终账单往往超出预期数倍。有消费者无奈表示:“补漏不成,反而让房子伤得更重。”

这些骗局频频得手,根源在于房屋补漏市场的多重 “漏洞”。其一,房屋漏水修缮属于 “非标服务”,漏水原因复杂,缺乏统一修缮标准,消费者与维修方信息严重不对称。“无需砸墙” 的宣传恰好迎合了人们怕麻烦的心理,让不少人放下警惕。其二,补漏效果无法即时检验,消费者支付费用后,往往过段时间才发现问题,此时维权难度剧增。其三,“游击队” 式施工队流动性强、踪迹难寻,即便消费者想要维权,也常陷入 “找不到人、追不回钱” 的困境。

值得警惕的是,网络平台正成为骗局扩散的 “帮凶”。部分打着 “高科技” 旗号的补漏服务,依托平台流量与背书,包装成专业可靠的商家,进一步增强迷惑性。但根据《电子商务法》,平台方有责任核验商家资质、建立档案,若消费者遭遇骗局,平台需承担连带责任。然而现实中,部分平台审核流于形式,间接助长了骗局的泛滥。

遏制 “注胶堵漏” 骗局,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对消费者而言,选择服务时务必签订明确合同,约定施工流程与费用明细,拒绝口头承诺;平台方应强化审核责任,对违规商家及时下架处理,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监管部门更要加大执法力度,针对行业乱象出台统一标准,规范市场定价与施工流程,严厉打击 “黑维修”。

在城市更新加速推进、建筑修缮市场需求激增的当下,万亿级的市场规模不应成为骗子的 “提款机”。唯有完善行业规范、织密监管网络、提升消费者防范意识,才能让房屋修缮市场告别乱象,真正成为守护居民安居的可靠力量。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