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持续高温干旱下的生态保卫战

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遭遇持续高温干旱,水位下降、生态受损、民生承压,当地通过科技抗旱与长远规划积极应对,全力守护南水北调水源地。

一、高温炙烤下的”亚洲天池”:丹江口水库告急

2024年盛夏,素有”亚洲天池”之称的丹江口水库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烤”验。在湖北十堰,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让这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陷入了严峻的生态危机。站在丹江口大坝远眺,往年此时碧波万顷的水面,如今裸露出了大片浅滩和干涸的河床,裸露的库底在烈日下泛着刺眼的白光。

“这是建库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年份之一。”十堰市水利局高级工程师王建军望着水位监测数据忧心忡忡。数据显示,丹江口水库水位已降至145.3米的警戒线附近,较常年同期低了近3米,蓄水量减少了约15%。在卫星遥感图上,水库面积较丰水期缩小了近四分之一,原本被淹没的岛屿和山脊重新露出水面,形成了独特的”水上草原”景观。

持续的高温天气更是雪上加霜。7月以来,十堰市平均气温高达38.6℃,创下历史新高,极端最高气温突破42℃。在丹江口库区周边的村庄,烈日炙烤下的土地龟裂,农作物枯萎,农民们望着干涸的田地一筹莫展。”我种了四十多年地,还没见过这么厉害的旱情。”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村民李大山蹲在龟裂的稻田边,手捧着干硬的泥土叹息道。

二、生态链断裂:从鱼类洄游到植被枯萎的连锁反应

高温干旱对丹江口库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水库水质虽然仍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但水位下降导致水体自净能力明显减弱。在库区部分浅滩区域,藻类开始大量繁殖,形成明显的富营养化现象。

“最令人担忧的是鱼类洄游通道受阻。”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张伟民指出。丹江口水库是多种珍稀鱼类的栖息地,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的潜在产卵场。但今年持续的低水位导致部分产卵场干涸,鱼类洄游通道被截断。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洄游的鱼类数量较往年减少了约60%,一些经济鱼类的种群数量出现明显下降。

库区周边的植被也遭受重创。在丹江口市浪河镇,原本郁郁葱葱的河岸林带出现了大面积枯萎。林业部门调查发现,库区周边10公里范围内的耐旱树种死亡率超过15%,一些珍稀灌木甚至面临灭绝风险。更令人揪心的是,水库水位下降导致部分消落带裸露,这些区域原本是重要的生态缓冲带,现在却成为了水土流失的重灾区。

在丹江口大坝下游,曾经繁忙的航运业也受到了严重影响。由于水位过低,部分航道被迫关闭,船舶只能减载航行。”现在只能运载设计载重量的60%,运输成本增加了近三分之一。”一位航运公司负责人无奈地说。沿岸的码头设施也因长期低水位浸泡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

三、民生大考:从农业灌溉到城市供水的双重压力

高温干旱给十堰市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挑战。作为农业大市,十堰市的农作物受灾面积已达50万亩,其中绝收面积超过8万亩。在丹江口库区周边的农田里,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普遍减产30%-50%,一些山区坡地的作物甚至颗粒无收。

“我家5亩玉米地,今年估计只能收两成。”丹江口市均县镇农民王建国看着枯黄的玉米秆直摇头。更让他发愁的是人畜饮水问题,村里的几口老井已经见底,村民们不得不排队到几公里外的集中供水点取水。十堰市民政部门统计显示,全市因旱饮水困难人口已超过10万人,主要集中在库区周边的山区乡镇。

城市供水也面临严峻考验。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十堰市在保障供水的同时,还要确保向北方输水的任务。市自来水公司启动了应急预案,通过管网优化调度、启用备用水源等措施,确保居民基本生活用水。但在高温天气下,居民用水量激增,部分老旧小区仍出现了间歇性停水现象。

农业灌溉用水更是捉襟见肘。丹江口灌区管理局不得不实施严格的用水配额制度,优先保障人畜饮水和重点经济作物。在浪河灌区,灌溉用水量比往年减少了近一半,许多农田只能依靠雨水和少量灌溉维持。”现在浇一次地比以前贵了三倍,很多农民都放弃了灌溉。”灌区管理站站长刘伟说。

四、科技抗旱:从人工增雨到智慧调水的创新实践

面对严峻的旱情,十堰市打响了一场科技抗旱的攻坚战。在丹江口水库大坝上空,人工增雨作业飞机频繁起降,气象部门抓住一切有利天气条件实施人工增雨。今年以来,十堰市已实施人工增雨作业30余次,增加有效降水约2亿立方米,虽然杯水车薪,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

智慧水利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丹江口水库管理局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实时监测水位、流量等关键数据,科学调度水资源。通过优化调度方案,在保证南水北调供水任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向下游补水。”我们通过精确计算,每天可以向下游多放水50万立方米。”水库管理局总工程师陈明介绍道。

节水技术也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丹江口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技术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农业部门推广的耐旱作物品种表现出色,在同等条件下比传统品种节水30%以上。”这些新技术让我们在干旱年份也能保证基本收成。”种植大户张志强说。

在生态保护方面,十堰市启动了库区生态应急补水工程,通过科学调控,向重点生态区域定向补水。环保部门加强了对水质的监测预警,确保在干旱条件下水库水质不受影响。林业部门则紧急启动了植被抢救工程,通过人工浇水、覆盖保墒等措施保护重点区域的植被。

五、长远之策:从生态修复到气候适应的转型之路

这场高温干旱给十堰市敲响了警钟。在丹江口水库大坝管理区,一场关于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的深刻讨论正在进行。专家们一致认为,必须从被动抗旱转向主动适应,构建更具韧性的水资源管理体系。

“我们要建立更完善的水资源储备体系。”十堰市水务局局长李强表示。该市正在规划建设一批小型水库和调蓄工程,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同时,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提高供水保障水平。

生态修复工程也在加速推进。十堰市启动了库区消落带生态治理项目,通过种植耐旱耐涝的本土植物,构建稳定的生态缓冲带。在丹江口库区周边,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正在进行,今年已新增造林面积10万亩,森林覆盖率有望提高到65%以上。

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提上了日程。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在丹江口库区设立了生态观测站,长期监测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十堰市也制定了《气候变化适应行动计划》,从城市规划、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升气候适应能力。

“这场干旱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保护丹江口水库这一’生命之水’的重要性。”十堰市委书记在抗旱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

当夕阳西下,丹江口水库的水面泛着粼粼波光,虽然水位比往年低了不少,但依然承担着滋润北方大地的重任。在这场与高温干旱的较量中,十堰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守护着这一泓清水,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这场危机终将过去,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将指引我们走向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