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京开幕,展览以230余件多元艺术作品全景展现抗战历史,融合国际视角与新生代创作,通过艺术语言传承抗战精神,引发观众强烈共鸣,彰显人民必胜的永恒真理。

一、墨韵里的烽火岁月:展览全景扫描
金秋九月的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内人潮涌动。9月3日上午,”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在此隆重启幕。这场汇聚了230余件(组)艺术精品的展览,以油画、国画、雕塑、版画等多元艺术形式,构筑起一座穿越时空的历史长廊。
步入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央美术学院集体创作的巨幅主题壁画《血肉长城》。12米宽的画面中,平型关大捷的冲锋号角、狼牙山五壮士的纵身一跃、台儿庄战役的血火交织,通过极具张力的写实笔触与象征性造型语言融为一体。策展人李明介绍:”这幅作品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用蒙太奇手法将抗战中的27个经典瞬间凝固为永恒,观众站在不同角度能看到不同的战斗场景。”
二、艺术语言中的民族记忆
在”全民抗战”展区,一组题为《地雷战》的群雕格外引人注目。创作者用青铜铸造出老农布满老茧的双手、妇女怀中的襁褓、儿童团警惕的眼神,将华北平原上”铁西瓜”的智慧与勇气凝固成永恒。雕塑家王立强调:”我们特意保留了材质的斑驳质感,让弹痕与锈迹诉说历史的沉重。”
国画单元中,83岁的老画家张松创作的《重庆大轰炸》以独创的”焦墨泼彩”技法震撼人心。画面下方是残垣断壁中相互搀扶的平民,上方却是用金箔点缀的璀璨星空。”我想表现黑暗中的希望,”艺术家解释道,”那些在防空洞里坚持读书的孩子,那些冒死运送伤员的挑夫,正是民族脊梁的象征。”
数字艺术展区则带来全新体验。戴上VR设备,观众可”走进”1943年常德会战的战场,通过动态影像与历史照片叠加技术,亲眼目睹抗日将士在弹雨中坚守阵地的壮烈场景。技术总监刘伟透露:”我们采集了200多位老兵的口述影像,将其转化为AI驱动的全息投影,让历史讲述者’亲临’展览现场。”
三、国际视野下的反法西斯叙事
二楼展厅专门设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板块。俄罗斯艺术家赠送的油画《斯大林格勒的冬天》,与我国画家创作的《滇缅公路》形成跨时空对话;波兰版画家格热戈日·科瓦尔斯基的《华沙起义》,与中国艺术家表现的”八女投江”在艺术语言上交相辉映。
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反战艺术家团体创作的装置作品《和解之舟》。这件由废弃军械改造而成的艺术品,船体上镶嵌着中日韩三国儿童共同绘制的和平鸽,舱内循环播放着各国幸存者的和平宣言。策展团队特意邀请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与日本遗孤共同为作品揭幕,在场的日本留学生佐藤明日香含泪表示:”艺术终于让我们超越了国界与仇恨。”
四、薪火相传的创作力量
展览特别设立了”新生代视角”单元,集中展示全国美院师生创作的百余件新作。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集体创作的交互式数字长卷《长城万里图》,观众触摸屏幕任意位置,就能弹出该地区的抗战故事与当代发展对比图。95后作者陈曦说:”我们不仅重现历史,更要展现抗战精神如何滋养新时代的中国。”
在少儿绘画展区,来自延安、重庆等革命老区的孩子们用蜡笔描绘心中的英雄。8岁的山西女孩小雨在《太爷爷的勋章》中写道:”这枚锈迹斑斑的奖章,是我家传了四代人的宝贝。爷爷说,等我去北京,一定要把它放在纪念馆里。”这些稚嫩却真挚的作品,与大师经典并列陈列,构成跨越代际的精神共鸣。
五、永不褪色的精神火炬
开幕式上,98岁的抗战老兵李国栋坐着轮椅来到现场。当他看到雕塑《狼牙山五壮士》时,颤抖的手指轻轻抚过战士衣褶:”和我当年在易县打鬼子时见的战友一个样…”话音未落,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位曾亲历黄土岭战役的老英雄,将珍藏多年的战地日记捐赠给纪念馆。
展览出口处的留言墙上,贴满了观众的感言:”原来英雄不是神话,而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记住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和平””新时代的’人民必胜’,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据馆方统计,开展三日已接待观众逾5万人次,线上虚拟展厅访问量突破百万。
这场展览犹如一部立体的抗战史诗,用艺术的永恒性定格了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所言:”这些作品不仅是审美对象,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当观众站在画作前与历史对话时,抗战精神就获得了当代传承的鲜活生命力。”在纪念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这些丹青翰墨正以无声的语言向世界宣告:人民必胜的真理,必将随着艺术的长青而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