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斤花生米送进去,榨完油和渣加起来才 91 斤,整整 9 斤凭空消失了?” 近日,一场因花生米榨油引发的重量争议,在街头巷尾掀起热议。消费者怀疑老板暗箱操作,榨油老板却信誓旦旦喊冤,这离奇的 “重量失踪案” 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家住城郊的王先生,带着自家收获的 100 斤花生米来到常光顾的榨油坊。经过几个小时的等待,榨油坊老板递给他 44 斤金灿灿的花生油和 47 斤花生麸。可当王先生仔细一算,发现两者相加仅有 91 斤,与最初的 100 斤花生米相差整整 9 斤。“这少的 9 斤到底去哪了?难不成被人偷偷克扣了?” 王先生的质疑,迅速在邻里间传开,也将榨油坊老板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面对众人的质疑,榨油坊老板李师傅显得十分委屈。他拍着胸脯保证:“我在这开店十几年了,一直本本分分做生意,绝对没有动过手脚!” 李师傅解释,花生米在榨油过程中重量减少,主要是因为水分和杂质的蒸发。花生米本身含有一定比例的水分,在高温榨油和炒制过程中,水分会大量蒸发;此外,花生米表面附着的尘土、杂质等,在加工过程中也会被去除,这些都会导致最终产物的总重量减少。
然而,李师傅的解释并未完全打消消费者的疑虑。部分人认为,即便存在水分蒸发和杂质去除,9 斤的差距也太过悬殊。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分享类似经历,称自己在其他榨油坊榨油,重量损耗远没有这么大,这更让大家怀疑李师傅的榨油坊存在猫腻。一时间,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为了查明真相,有懂行的居民邀请了食品加工行业的专业人士介入分析。专家表示,花生米的含油率一般在 40%-50% 左右,花生麸的产出量则与花生米的品质、榨油工艺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100 斤花生米经过榨油后,因水分蒸发、杂质去除等因素,重量出现一定损耗属于合理现象。但 9 斤的损耗确实高于常规水平,除了可能存在水分、杂质等因素外,榨油设备的效率、操作工艺的规范性,甚至花生米本身的储存条件,都可能对最终重量产生影响。
这场因花生米榨油引发的重量争议,不仅关乎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信任,也折射出传统榨油行业存在的问题。在缺乏标准化生产流程和透明化操作的情况下,消费者对加工过程的疑虑难以消除。专家建议,榨油坊等传统加工场所应加强操作规范,在显眼位置公示加工流程和损耗标准,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这类小型加工场所的监管力度,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目前,李师傅已表示愿意配合进一步检查,并承诺优化榨油工艺,用实际行动消除消费者的疑虑。这场 “重量失踪案” 能否圆满解决,还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