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绍了暑假期间全国文旅市场“清凉消费”升温现象,各地通过“演出+”模式打造多元文旅新场景,特色消暑项目受亲子家庭青睐,折射出文旅消费升级趋势,未来文旅市场将朝着科技赋能、IP开发等方向发展。

盛夏时节,全国文旅市场迎来”清凉消费”热潮。从长城脚下的国潮音乐会到上海剧场的明代历史剧,从新疆伊犁的多元戏曲盛宴到武汉野生动物园的森林秘境,各地不断创新”演出+”模式,打造特色消暑场景,让人们在享受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觅得一方清凉。这种文旅融合的新趋势,不仅丰富了暑期消费选择,更折射出我国文化消费市场的蓬勃生机。
一、”演出+”模式:文化赋能清凉消费
暑假期间,全国演出市场呈现井喷式发展,各地纷纷推出特色文旅项目,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完美融合。在北京怀柔区,2025怀柔国潮文化季以”天地为幕,山水为台”的创新形式,打造了一场沉浸式国潮音乐会。琵琶、古筝等传统乐器与长城风声、溪流声自然共鸣,让观众在生态山水中感受国风魅力。
“山谷回声”音乐会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带动了周边消费。文化季期间举办的”长城特色体验日””自然徒步之旅”等活动,将演出与旅游、非遗体验等相结合,形成”1+1>2″的叠加效应。数据显示,文化季期间怀柔区文旅消费同比增长35%,其中夜间消费占比达45%,充分印证了”演出+”模式的商业潜力。
在上海、泉州等地巡演的舞台剧《两京十五日》,则通过写意风格的中式舞台语汇,再现了明代大运河沿岸的历史风情。这种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剧场艺术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不仅让观众沉浸于剧情,更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据统计,该剧巡演城市周边文创产品销售额平均增长28%,带动效应显著。
二、地域特色:多元文化绽放清凉魅力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依托独特文化资源,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文旅消费场景。在新疆伊犁,京剧、地方剧轮番上演,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们带来融合新疆民歌与戏曲唱腔的创新剧目《开放的新疆亚克西》,以及湘剧、婺剧等多剧种经典作品。这种跨地域、跨剧种的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当地文化生活,更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文化融合。
“打开艺术之门”2025暑期艺术节则通过”中国人的音乐”系列讲堂、”非遗体验营”等活动,让青少年在艺术探索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艺术节期间举办的公益讲座和工作坊,参与人数突破5000人次,其中亲子家庭占比达65%,显示出文化消费的代际传承趋势。
三、特色消暑:亲子消费新选择
暑期高温催生了特色消暑项目的火爆。湖北南漳野生动物园打造的”清凉秘境”,巧妙利用森林和水系资源,让游客在绿树成荫、水雾弥漫的环境中体验”天然空调”。园区推出的水中捞鱼等互动项目,既清凉解暑,又充满童趣,成为亲子游的热门选择。
河北石家庄鹿泉区的冰雪小镇则另辟蹊径,在户外高温中营造出一片冰雪世界。完善的制冷系统和丰富的雪道设计,让游客即使在盛夏也能享受滑雪乐趣。数据显示,冰雪小镇暑期客流量同比增长40%,其中家庭游客占比达75%,反映出特色消暑项目对亲子消费的强大吸引力。
四、消费升级:文旅融合新趋势
当前文旅消费正呈现三大升级趋势:一是从单一观光向沉浸体验转变。如怀柔国潮文化季通过音乐、徒步、非遗体验等多元活动,打造全方位文化体验;二是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数据显示,文旅融合项目的二次消费占比平均达60%,远高于传统观光模式;三是从大众消费向品质消费升级。特色消暑项目的客单价较普通景区高出30%-50%,但仍然供不应求。
这种消费升级背后,是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文旅消费规模达2.8万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暑期档贡献率超过30%。”演出+”模式和特色消暑项目的兴起,正是顺应了这一消费升级趋势。
五、未来展望:创新引领文旅新业态
展望未来,文旅消费将呈现四大发展方向:一是科技赋能,AR/VR等技术将创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场景;二是IP开发,优质文化IP的商业价值将进一步释放;三是跨界融合,文旅与体育、康养等产业的结合将更加紧密;四是绿色发展,低碳环保的文旅项目将成为主流。
各地文旅部门也在积极布局。北京市计划年内推出10个”演出+”文旅消费集聚区;新疆将建设丝绸之路国际演艺中心;湖北则重点打造”文旅+康养”特色项目。这些举措将为文旅消费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在这个炎炎夏日,”清凉经济”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推动文旅消费提质升级。从文化演出到特色消暑,从地域特色到亲子消费,多元化的文旅产品不仅满足了人们避暑纳凉的需求,更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随着消费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持续推进,我国文旅市场必将迎来更加繁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