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水卫士”:拉萨东嘎污水处理厂以科技突破高原建设极限,打造日处理12万吨污水的生态工程,成为西藏首座实现一级A排放标准的水处理厂,展现了高原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的”东嘎模式”。

在世界屋脊拉萨,一项关乎城市命脉的环保工程正悄然改变着这座高原古城的生态格局。7月15日,随着清澈的水流沿着预定工艺路径顺畅流经所有处理单元,拉萨东嘎污水处理厂顺利完成无负荷通水调试。这座日处理能力达12万吨的现代化污水处理厂,不仅是西藏地区规模最大的水处理设施,更是一曲人类智慧与自然条件和解的生态赞歌。
高原上的”生命工程”
东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堪称一场与海拔对抗的科技攻坚战。项目团队在3650米的高原上,面对的不仅是21%的氧含量缺失,更有昼夜近20度的温差挑战。在如此极端环境下,混凝土浇筑后的凝固时间比平原地区延长了40%,钢筋焊接合格率初期仅有82%。工程师们创新采用”阶梯式温控养护法”,通过搭建可拆卸保温棚配合蒸汽养护,将混凝土强度达标时间缩短至标准值的1.2倍,创造了高原建筑施工的新标准。
这座占地8.6公顷的污水处理厂,其工艺设计处处体现着对高原特殊性的尊重。考虑到拉萨年均气温仅8℃的特点,生物处理区特别设计了双层保温结构,确保冬季水温不低于12℃。曝气系统采用可变微孔扩散技术,根据进水负荷智能调节供氧量,解决了高原低气压环境下氧转移效率低的难题。项目总工程师王建军透露:”我们研发的高原专用菌种培养方案,使污泥活化周期从常规的28天缩短至18天。”
现代科技与生态智慧的融合
走进东嘎污水处理厂,传统藏族建筑元素与现代工业设施的交融令人惊叹。厂区主体建筑采用藏式斜墙与梯形窗设计,太阳能光伏板巧妙地融入金顶造型中。这种”在地化”设计理念背后,是建设者对藏族文化的深刻理解。更令人称奇的是,厂区中水回用系统与周边湿地公园形成共生关系,处理后的尾水通过人工湿地进一步净化,最终用于绿化灌溉,形成完整的水生态循环链。
在核心工艺选择上,项目团队创造性地采用了”改良A²O+深度处理”组合工艺。针对高原城市污水有机物浓度偏低、氨氮偏高的特点,他们在生物池增设了前置反硝化区,将总氮去除率提升至85%以上。深度处理车间配备的纤维转盘滤池,其过滤精度达到10微米,配合紫外线与次氯酸钠联合消毒,确保出水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这种处理水准,意味着排放的水质甚至优于许多内地城市的饮用水源。
建设者的高原传奇
在项目部的工程日志里,记录着这样一组数字:累计使用氧气瓶2400余次,血压异常记录137人次,晒伤就医案例62起。这些数字背后,是300多名建设者用生命丈量高原的奋斗史诗。来自河北的90后技术员张伟,在沉淀池施工期间创下连续36小时监测的记录,最后因高原反应被强制送医。他在病床上完成的《高原混凝土养护参数修正表》,如今已成为行业指导文件。
项目团队克服的不只是自然条件的挑战。在设备运输过程中,一台重达32吨的鼓风机因道路限高无法通行,工程师们不得不将其分解为8个模块,动用直升机进行吊装。这种在平原地区难以想象的施工方式,最终催生出了”模块化高原设备运输工法”,为后续高原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项目经理李岩感慨道:”在这里,每个螺丝的拧紧都是对生理极限的挑战。”
流淌的生态未来
东嘎污水处理厂的投产,标志着拉萨市污水处理能力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该厂服务范围覆盖拉萨西城45平方公里,惠及26万常住人口。与传统的污水处理厂不同,这里还创新性地设置了”环境教育基地”,通过透明参观走廊和VR体验系统,向公众展示污水变清流的全过程。这种开放姿态,体现了当代环保工程的社会责任感。
站在厂区观景平台远眺,处理后的清水正源源不断注入流沙河。据测算,该厂全年可减少COD排放量1.3万吨,相当于在高原上种植了460公顷的森林。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为高原城市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可行路径。正如拉萨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次仁所说:”东嘎模式证明,在生态脆弱区也能建设现代化环境基础设施,关键是要用科技尊重自然、用智慧顺应天地。”
这座矗立在雪山脚下的污水处理厂,正在用汩汩清流讲述着一个关于敬畏与征服、挑战与创新的现代寓言。当12万吨/日的处理能力完全释放时,它不仅会改变一座城市的水环境,更将重塑人们对高原生态承载力的认知。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人类正用最谦卑的方式,续写着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