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充电宝安全实验室,通过高温、针刺、过充等极限测试揭示充电宝安全隐患,并给出购买合格产品、避免高温暴晒、正确充电等安全使用建议。

2025年上半年,全国发生15起旅客携带充电宝在飞机上起火冒烟事件,这一数据敲响了充电宝安全使用的警钟。记者深入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安全实验室,亲眼目睹了充电宝在极端环境下的生死考验,为您揭开充电宝安全使用的真相。
一、充电宝安全现状:认知差异与新规影响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消费者对充电宝安全使用的认知存在明显差异。部分消费者表示,自从民航局禁止携带无3C标识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后,他们计划购买符合新规的产品。然而,仍有不少消费者对如何区分合格充电宝、充电宝使用寿命等基本问题知之甚少。
“我知道不能带没有3C标志的充电宝上飞机,”一位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告诉记者,”但具体怎么判断充电宝是否合格,我还真不太清楚。”这种认知差异凸显了加强充电宝安全教育的紧迫性。
二、实验室极限测试:充电宝的生死考验
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安全实验室,记者见证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充电宝极限测试。
1. 高温测试:电芯鼓胀起火
实验人员将充电宝的核心部件——锂电池电芯放入温箱,设定高温环境。20多分钟后,电芯开始逐渐鼓胀,最终像气球一样破裂,在喷出气体的瞬间发生起火爆炸。
“电芯的隔膜如果发生破裂,很容易导致正负极短路引发热失控,”电池测试工程师安泽强解释道,”这就是起火爆炸的直接原因。”
2. 针刺测试:模拟尖锐物刺入
实验人员用尖锐物体刺入电芯,模拟充电宝被尖锐物品刺穿的情况。实验结果显示,针刺会导致电芯内部短路,引发热失控。
“这种测试模拟了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安泽强说,”比如充电宝掉落后被钥匙等尖锐物品刺穿。”
3. 过充测试:异常电压的危害
实验人员模拟异常电压对电芯进行过充电。结果显示,过充会导致电芯内部压力急剧升高,最终引发爆炸。
“使用不匹配的电源适配器或长时间充电都可能导致过充,”耿振峰主任警告说,”这会严重损害电池寿命,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三、安全使用指南:如何避免充电宝风险
基于实验室测试结果,专家们给出了详细的安全使用建议:
1. 购买合格产品
- 选择有3C认证标志的产品
- 查看产品是否有明确的生产厂家信息
- 避免购买价格明显低于市场均价的产品
2. 日常使用注意事项
- 避免高温环境:不要将充电宝放在汽车前窗等暴晒位置
- 防止物理损伤:避免被宠物咬到、频繁跌落或强力挤压
- 正确充电:使用原装或匹配的充电器,避免长时间过充
- 定期检查:发现外壳破损、鼓胀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
3. 特殊场景使用建议
- 旅行携带:遵守航空公司规定,随身携带不超过100Wh的充电宝
- 车载使用:避免在阳光直射下充电,停车后及时拔掉充电宝
- 儿童接触:将充电宝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
四、行业标准与监管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制定的移动电源国家标准,通过严格的实验测试,为充电宝的安全性能提供了保障。标准制定项目组通过模拟极端环境,全面测试充电宝在各种条件下的安全性能。
“我们的测试目的是确保充电宝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是安全的,”耿振峰主任表示,”但消费者也需要注意正确使用方式,避免极端情况发生。”
五、未来展望:技术进步与安全提升
随着技术进步,充电宝的安全性能正在不断提升。新一代充电宝采用更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BMS),能够实时监控电池状态,防止过充、过放和短路等情况发生。
“未来的充电宝将更加智能化,”一位行业专家预测,”通过物联网技术,甚至可以远程监控充电宝的状态,进一步提升安全性。”
六、结语:安全意识与规范使用并重
充电宝作为现代生活的必需品,其安全性关乎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实验室的极限测试,我们看到了充电宝在极端条件下的风险;通过专家的解读,我们了解了安全使用的正确方法。
记住:合格的充电宝+正确的使用方式=安全的充电体验。让我们提高安全意识,规范使用行为,共同营造安全的充电环境。
温馨提示:如遇充电宝冒烟、起火等情况,请立即使用干粉灭火器扑救,切勿用水浇灭。同时,及时远离现场并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