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条撕碎扔进河!好友赖账 30 万,法院判决让全网直呼过瘾

借条在眼前被撕成碎片,随着河水快速漂远,张先生呆立当场,耳边是好友夫妻得意的冷笑。谁能想到,自己出于义气借出的 30 万现金,竟换来这般恩将仇报?南京这起令人咋舌的民间借贷纠纷中,赖账者自以为销毁借条就能逍遥法外,却不料法院用一记硬核判决,撕开了这场闹剧的真相,更给所有人敲响了诚信警钟!

热心肠的张先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善良竟成了别人算计的筹码。2017 – 2019 年间,好友朱先生因生意资金周转困难,多次向他开口借钱。念及多年情谊,张先生分批次以现金方式借出 30 万元,还让朱先生写下欠条作为凭证。然而到了约定还款日期,朱先生却开始玩起 “躲猫猫”,今天推说资金未回笼,明天又以突发状况为由拖延。

直到 2023 年,事情突然出现 “转机”。朱先生的妻子主动联系张先生,称家庭经济好转,想确认借条是否还在以便还款。毫无防备的张先生如约赴约,可当他拿出借条的瞬间,对方脸色骤变,一把夺过借条迅速撕碎,随手抛进河里。没了借条,朱先生夫妻立刻翻脸,矢口否认借款事实,甚至嚣张放话:“没借条,你能拿我们怎么办?”

愤怒的张先生没有选择忍气吞声,果断将朱先生夫妻告上法庭。法庭上,虽然没有了借条这一关键证据,但张先生提交的聊天记录中多次提及催款内容,更有朱先生妻子撕毁借条的现场视频。法院经审理认为,这些间接证据相互印证,形成完整证据链,依据 “高度盖然性” 原则,认定朱先生借款 30 万的事实成立,判决其返还借款。朱先生不服上诉,二审法院依旧维持原判,用法律的威严给这场闹剧画上了句点。

“高度盖然性” 究竟如何扭转局面?在双方各执一词且缺乏直接证据时,法院会衡量证据证明力。当一方证据明显更具可信度,就可认定事实存在。本案中,聊天记录证实借款沟通,撕毁借条的视频则暴露出赖账企图,这些证据合力构建起清晰的事实轮廓,让法律得以穿透谎言迷雾。

这起案件犹如一记重锤,敲醒了所有心存侥幸的老赖,也给大众上了一堂生动的普法课:借条虽重要,聊天记录、录音录像等间接证据同样是维权利器。在人情与利益交织的经济往来中,保留证据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维护社会诚信的底线。当法律为正义撑腰,任何耍小聪明的赖账行为,终将在真相与规则面前无处遁形!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