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翩跹处 生态绘新篇——江苏泗洪”人鸟共生”乡村实践观察

江苏泗洪白鹭栖息地为例,阐述了当地通过生态修复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生态经济”转型的乡村振兴实践,展现了”人鸟共生”模式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可持续发展样本。

初夏的清晨,泗洪县龙集镇的稻田里泛起薄雾。成群的白鹭从芦苇荡中腾空而起,洁白的羽翼在晨光中划出优美的弧线。这片曾经默默无闻的苏北乡村,如今因一群”不速之客”而声名远播。白鹭栖息地的形成,不仅为泗洪增添了一道生态景观,更折射出乡村振兴背景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图景。

一、从”稻花香”到”白鹭飞”:生态蜕变的乡村样本

泗洪县地处洪泽湖西岸,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然而在过去,这里的生态环境也曾面临严峻挑战。”十年前,田间地头到处是农药瓶,河沟里的水发黑发臭。”当地老农王建国回忆道。转折发生在2015年,泗洪县启动”退渔还湿”工程,将3万亩围网养殖区恢复为湿地,同时全面推广绿色农业。短短几年间,龙集镇的农田里不见了化肥农药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有机种植和生态防控。

环境的改善引来了白鹭的青睐。这种对栖息环境极为挑剔的鸟类,如今在泗洪的稻田、湿地、河滩安家落户。据当地林业部门监测,全县白鹭种群数量已从2015年的不足百只增长到现在的3000多只。”白鹭是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它们的到来说明我们的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成效。”泗洪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李强说。

二、生态经济双丰收:乡村产业的新探索

白鹭的到来不仅改变了泗洪的生态面貌,更为当地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龙集镇,一种”观鸟+农事体验”的乡村旅游模式正在兴起。村民张秀兰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每年4月到10月是观鸟旺季,游客络绎不绝,去年净收入超过20万元。”像张秀兰这样的”鸟导民宿”在龙集镇已有20多家。

更令人惊喜的是,白鹭栖息地的形成带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当地农民发现,白鹭捕食害虫的特性减少了农药使用量,而它们排泄的粪便又成了天然的有机肥料。”现在我们的水稻不用化肥农药,价格比普通大米高出3倍还供不应求。”种粮大户刘志刚说。泗洪县顺势打造”白鹭米”品牌,产品远销长三角地区。

三、人鸟和谐:乡村治理的新课题

随着白鹭数量的增加,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成为新的课题。去年春天,村民李大姐发现自家秧苗被白鹭啄食,急得直跺脚。”我们理解农民的损失,但不能因此驱赶白鹭。”龙集镇副镇长陈明说。镇政府为此设立了专项补偿基金,对受损农户进行补贴,同时组织专家指导农民采用防鸟网等生态友好型防护措施。

更值得关注的是,泗洪县探索建立了”政府+科研机构+村民”的生态共治模式。南京林业大学鸟类研究团队定期驻村监测,村民则担任”护鸟志愿者”。”以前觉得鸟多了是麻烦,现在明白了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饭碗。”护鸟志愿者老周说。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让生态保护从政府行为转变为全民行动。

四、生态资本化: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泗洪县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当地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乡村发展路径。2022年,龙集镇接待观鸟游客超过10万人次,带动相关产业收入8000多万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生态意识的觉醒改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过去我们总想着征服自然,现在学会了与自然和谐相处。”村支书王明感慨道。这种观念的转变比经济效益更为珍贵。泗洪县趁势推进”生态积分”制度,将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环保行为量化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旅游服务。”我们要让保护生态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李强说。

五、未来展望:从”白鹭现象”到”生态经济”

站在新的起点上,泗洪县的生态实践仍有广阔的探索空间。当地正谋划建设”白鹭生态走廊”,将分散的栖息地串联成片;开发观鸟研学、生态摄影等特色产品;培育生态农业产业链……”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全国知名的生态乡村示范区。”泗洪县委书记杨云峰说。

泗洪的实践启示我们,乡村振兴不应是简单的经济振兴,而是生态、经济、文化的全面振兴。当白鹭的翩跹身影与袅袅炊烟共同构成乡村画卷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生态图景,更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在这个意义上,泗洪的”白鹭故事”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生动样本。

结语: 从”稻花香里说丰年”到”白鹭翩翩舞乡村”,泗洪县用八年时间书写了一部生态蜕变的传奇。这里的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是要回到原始状态,而是要在发展中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点。当越来越多的乡村像泗洪这样,将生态资本转化为发展优势,中国的乡村振兴必将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白鹭的翅膀不仅扇动着乡村的生态活力,更预示着中国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