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修路反获刑:陕西农民周更亚的九年冤屈与法律困境

陕西农民周更亚自费150万修路造福村民,因售卖开山碎石补贴工程被以非法采矿罪判刑9个月,出狱后喊冤申请再审,案件引发对公益行为与法律边界、基层治理困境及乡村振兴法律保障的广泛讨论。

“我只是想给乡亲们修一条出山的路啊!”陕西华阴农民周更亚出狱后仍难掩悲愤。这位曾自费150万元开山修路的村委会主任,因售卖开山碎石补贴修路项目,被法院以非法采矿罪判处有期徒刑9个月,并处罚金10万元。如今,他正为申请再审奔走呼号,一场关于公益与法律的边界之争由此展开。

一、公益初心:150万自费修路的为民情怀

周更亚的故事始于对家乡的深情。作为华阴市匣上村的村委会主任,他通过承包山林、发展养殖业和开设休闲农庄积累了财富。然而,前些年山洪暴发导致出山道路损毁,村民进出极为不便。目睹此景,周更亚萌生了自费修路的念头。

“当时我就想,就算倾家荡产也要把这条路修通。”周更亚回忆道。他向有关部门提交了修路申请,经过层层审批,不仅获得了批准,还拿到了36万元的扶贫项目款。然而,这笔资金对于全长80米的隧道工程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原设计预算超百万,扶贫资金远远不够。

面对资金缺口,周更亚毅然决定自筹资金。他累计投入150余万元,几乎倾尽所有家产。修路过程中困难重重:工程难度大、协调工作复杂,特别是爆破产生的山石堆积问题,更让这位农民企业家焦头烂额。

二、法律困境:公益与矿产管理的冲突

修路爆破产生的山石堆积在山沟,水务局发出警告:这些山石可能堵塞河道影响泄洪。周更亚不得不进行清运,但高昂的清运费用让他陷入困境。无奈之下,他决定将部分山石出售以补贴开支。

正是这一看似无奈之举,让他陷入了法律漩涡。法院认定:周更亚未办理《采矿许可证》,造成矿产资源破坏量8830.1立方米,价值44.15万元。2019年4月,华阴法院以非法采矿罪判处其有期徒刑9个月、罚金10万元,并追缴违法所得27.8万元,没收未售石料。

“我卖石头是为了继续修路,钱全部用在工程上了!”周更亚不服判决。他强调,申请修路时并未要求取得采矿权资质,且修路项目已获相关部门审批。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的答复更让他心寒:”修路没问题,但不能私自售卖矿石,这都是国家财产。”

三、争议焦点:公益行为与法律红线的边界

周更亚案件的核心争议在于:公益行为是否可以成为豁免法律责任的理由?这涉及几个关键法律问题:

  1. 采矿许可的法律要求:根据《矿产资源法》,开采矿产资源必须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周更亚确实未办理相关手续。
  2. 公益目的的认定:虽然修路具有公益性质,但法律并未规定公益行为可以豁免采矿许可要求。
  3. 违法所得的界定:周更亚辩称出售矿石所得全部用于修路,但法院认定其行为已构成非法采矿。

类似案例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少见。2018年,某地农民为修缮水渠开采河砂被判非法采矿;2020年,某村民为修路采石被追究法律责任。这些案例都反映出公益行为与法律规范之间的复杂关系。

四、社会反响:民意与司法的博弈

周更亚案件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多数网民认为判决过重,质疑”做好事也要坐牢”的合理性。法律界人士则指出,虽然情有可原,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程序正义必须得到维护。

“这个案子折射出基层治理的困境。”法学专家表示,”一方面,农民的公益热情值得肯定;另一方面,法律红线不容触碰。关键在于如何建立更灵活的机制,让公益行为有法可依。”

五、再审之路:寻求法律与情理的平衡

目前,周更亚已准备上诉并申请重审此案。他的代理律师指出几个可能的辩护方向:

  1. 主观故意的认定:周更亚出售矿石是为了继续修路,而非牟利。
  2. 社会危害性的评估:其行为客观上促进了公益事业,社会危害性较小。
  3. 法律适用的合理性:是否可以考虑从轻处罚或适用缓刑。

这起案件也引发了关于法律完善的思考。有专家建议,对于类似公益行为,可以考虑建立临时许可制度,或出台专门的指导意见,在法律框架内为公益行为提供空间。

六、深层思考:乡村振兴中的法律保障

周更亚案件背后,是乡村振兴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法律保障不足问题。许多农民想为家乡做贡献,却因不懂法律而触犯红线。这提示我们:

  1. 加强普法宣传:让基层群众了解基本法律知识。
  2. 完善审批机制:简化公益项目的审批流程。
  3. 建立容错机制:对出于公益目的的轻微违法行为给予更多宽容。

结语:寻找公益与法治的最大公约数

周更亚的故事令人唏嘘。他本是一个热心公益的农民企业家,却因法律知识的欠缺而身陷囹圄。这起案件不仅关乎一个人的命运,更折射出中国法治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多像周更亚这样有担当的乡贤。但同时,也要帮助他们树立法律意识,在法治框架内实现公益理想。或许,这起案件的最终解决,不仅能还周更亚一个公道,更能推动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让更多人在做好事时不再战战兢兢。

法律的刚性与人性的温度如何平衡?公益的热情与规则的底线怎样协调?周更亚案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期待再审能给出一个既维护法律尊严,又彰显社会公平的答案,让好人不再流泪,让公益更有保障。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