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犀角传奇!百余明清珍品亮相上博,雕琢千年风雅

当温润细腻的犀角,遇上明清匠人的鬼斧神工,会碰撞出怎样惊艳的艺术火花?5 月 30 日,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揭开神秘面纱,“古犀珍献:上海博物馆藏明清犀角器” 展盛大启幕。百余件犀角器珍品从历史深处走来,带着天然的华美与雕琢的精巧,为观众铺陈出一幅古代工艺美学的瑰丽画卷,诉说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犀角,素有 “南方之美”“犀出九德” 的美誉,其质地细腻如脂,色泽沉静内敛,独特的纹理仿若天然的水墨画,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珍稀用材。早在汉,犀角雕刻工艺便已初露锋芒,历经唐宋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匠人们巧妙借鉴金、玉、漆、竹、木、牙雕等技艺之长,将犀角雕琢成造型万千、纹饰精美的艺术品,每一件器物都凝聚着 “物尽其用、材尽其美、工尽其巧” 的东方智慧。

此次展览精心遴选上海博物馆馆藏百余件犀角器珍品,并搭配青铜器、瓷器等相关文物,以 “天成不雕”“古风流韵” 等 11 个主题为脉络,全方位展现明清犀角器的魅力。“天成不雕” 展区中,原形光素杯最大限度保留犀角原形,通过简洁的设计,将材料本身的质地、色彩与纹理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类最早出现的犀角杯形制,至今仍彰显着古朴大气的韵味;步入 “古风流韵” 展区,仿佛穿越回摹古风盛行的时代,犀角器模仿商周秦汉铜器、玉器造型,纹饰细腻繁复,在乾隆年间掀起的摹古风潮中,达到了新的工艺巅峰。

“花容叶态” 展区内,明清匠人以浮雕、镂雕、圆雕等技法,将犀角化作栩栩如生的花果。那只犀角雕螳螂菘叶杯,叶片脉络清晰可见,螳螂驻足其上,仿佛下一秒便要振翅而飞;“荷姿莲影” 主题里,荷叶吸杯令人眼前一亮,源于北朝 “碧筒杯” 的设计,将犀角尖端巧妙加工成莲茎形吸管,饮酒时别具雅趣。还有以木石为主题的 “奇木幽石”、描绘山水雅集的 “登山临水”、刻画仙凡故事的 “仙凡同趣” 等展区,每件展品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寓意与审美情趣。

除了造型各异的犀角杯,展览中还有规矩器型的碗盘瓶炉,以及文房清供、服饰配饰等。犀角雕蟠龙钮印彰显着文人士大夫的雅趣,梅花簪、兽面纹扁足方鼎等器物,更是将实用与艺术完美融合。值得一提的是,德化窑匠师受犀角杯启发,将其审美理念融入白瓷制作,形成别具一格的瓷杯类型,展现出工艺文化的交融与传承。

这场展览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从犀角的天然之美到匠人的雕琢之巧,从古代传说的神秘色彩到文人雅士的审美意趣,观众得以近距离领略传统雅玩雕刻的独特魅力,也为当代工艺美术实践提供了珍贵的艺术参考与文脉滋养。走进上海博物馆,一同探寻明清犀角器的传奇故事,感受千年风雅在指尖流转。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