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响编钟,声波跃然纸上;与虚拟爱因斯坦跨时空对话;在 “客厅” 挥毫,AI 化身书法大师逐字点评…… 这些曾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奇妙学习场景,如今在 2025 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教育数字化成果展上成为现实。数字技术正以破竹之势重塑教育版图,让学习充满惊喜,让教育迈向 “智慧” 新境界。

在展会现场,以编钟为主题的 “智慧阅读体验区” 令人眼前一亮。当指尖轻触编钟,数字技术便将声波转化为可视化图像呈现在纸上;探究编钟铭文时,汉字的深厚底蕴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借助数字互动屏,一个个关于编钟的历史文化故事娓娓道来,让阅读不再局限于文字,而是成为一场充满趣味的文化探索之旅。
AI 大模型数字技术为中小学课堂带来了颠覆性变革。科学课上,学生们兴奋地与虚拟人爱因斯坦展开对话,在思维碰撞中激发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数学课上,动态数形转换技术大显身手,抽象晦涩的数学公式、几何图形瞬间变得清晰直观。搭载大模型的 AI 黑板更是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构造思维,还能通过丰富的互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在国家开放大学搭建的 “客厅” 内,智慧书法平台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体验。人们提笔练字,书写过程被实时记录并上传至云端,人工智能随即与碑帖进行比对,精准地为每个字打分,并细致入微地分析笔法。正如国家开放大学(国家老年大学)副校长范贤睿所说,这一应用案例充分体现了数字赋能终身学习,真正实现了 “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展区同样亮点纷呈。在沉浸式数字课堂中,四川阆中汉桓侯祠等国内知名旅游景点,通过扩展现实技术 “搬” 到了旅游专业学生眼前,为他们创造了丰富的实践机会,有效提升了学习效率和专业技能。哈尔滨工程大学自主研发的 “深海探险家:水下机器人作业虚仿实践平台”,运用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逼真虚拟作业空间,学生即便身处教室,也能精准模拟 1500 米深海作业场景,该系统还为我国海上油气田设计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打造的面向月球科研基地的教学平台,融合 “数字教材 + 虚拟仿真实验 + 实体实验”,开设多门特色课程,并通过在线虚拟仿真实验实现全球共享,展现出强大的泛在性。
从基础教育到职业、高等教育,从知识学习到技能实践,数字技术正在全方位重塑教育生态。它打破了时空限制,让 “遥不可及” 的学习资源和场景变得 “触手可及”,为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需求的人群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教育必将更加智慧、更加多元,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场教育领域的 “数字革命”,正在书写属于未来的精彩篇章。
以上新闻呈现了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成果。若你觉得某些内容需调整,或有新的创作方向,欢迎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