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灯刺破黑暗,一辆轿车在隧道内疾驰而过,带起的风让蹲在路中间摆拍的女孩险些踉跄。她却浑然不觉,仍专注地调整着姿势,只为拍出一张 “王家卫风” 的氛围感照片 —— 这荒诞又惊险的一幕,正在上海新华路隧道不断上演。当年轻人为了流量将机动车隧道变成 “网红打卡地”,一场关于生命安全与流量狂欢的博弈,已然敲响危险的警钟。

近日,上海市新华路隧道因独特的光影效果在社交平台走红,大批年轻人涌入这条明令禁止行人和非机动车进入的隧道拍照打卡。夜幕降临后,隧道内随处可见举着手机、相机的人群,他们或站在车道中间拗造型,或追逐着车辆尾灯拍摄动态画面。上海交管部门不得不紧急开展专项整治,加强巡查力度。被民警找到的打卡者坦言,明知行为违规,却因侥幸心理和博取流量的冲动 “铤而走险”,事后回想呼啸而过的车辆,仍心有余悸。
事实上,交通隧道本是车流穿梭的封闭空间,机动车行驶速度快、视线受限,行人贸然闯入极易引发严重交通事故,甚至可能造成连环车祸。而这种危险的打卡风潮并非个案,在各大社交平台搜索 “隧道拍照”,能找到大量车辆与拍照者 “同框” 的 “大片”,从城市过江隧道到山区公路隧道,危险行为正在全国多地蔓延。部分博主甚至发布详细的 “打卡教程”,传授如何避开监控、选择最佳拍摄时段和角度,将违规行为包装成 “时尚潮流”。
值得反思的是,这类危险打卡现象早已存在,部分照片上传时间可追溯至多年前。尽管目前新华路隧道的相关贴文已被大量屏蔽,但社交平台的 “亡羊补牢” 显得格外滞后。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此前爆火的 “野生景区”—— 被滤镜美化成 “小众秘境” 后,平台对安全隐患视而不见,直到意外事故发生才匆忙删除帖文。此次隧道打卡热中,若不是交管部门与媒体介入,平台是否会主动干预,仍是未知数。
流量时代,平台的管理责任不容缺位。凭借强大的技术能力,平台完全可以通过算法识别危险内容,强制关联安全警示,对违规帖文及时限流、下架。但现实是,部分平台为了流量对危险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将用户安全置于次要位置。这种 “不出问题就放任自流” 的管理模式,无异于在危险边缘试探。
当年轻人沉迷于镜头里的氛围感,却忽视了镜头外呼啸的车轮;当平台追逐流量热度,却忘记守护用户安全底线,这场打卡狂欢终将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生命没有重来机会,交通安全不容戏谑,唯有各方共同筑牢安全防线,才能让网红打卡回归理性,让流量浪潮褪去危险的泡沫。